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

高秋凤
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心理咨询及青少年手机成瘾预防与干预的从业经验,结合大量的真实案例,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成因、预防和干预的方式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家长和老师在现实生活和教学中解决青少年手机成瘾等问题,给出了有力的支撑。家长和老师参照书中的案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也可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方法,帮助孩子走出手机成瘾的困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本书作者长期致力于青少年手机成瘾等发展性问题行为及神经机制研究,是国内青少年手机成瘾及矫正研究领域的专家。 2.本书让家长明白青少年手机上瘾真相,给出了引领孩子迷途知返的理论及工具,从根部解决令家长头疼的孩子手机上瘾问题。 3.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蔡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吴和鸣、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亚马逊智能硬件亚洲产品完整团队负责人刘重洲、平安人寿培训管理部UGC团队负责人欧喜文联袂推荐。

知足&知止

太值得一看的书了!不单单是孩子,我这个成年人也需要脱瘾而出呀😊不过从知道到做到是一件需要持续在路上的事。所以,虽然书中的道理和原理我早就从别的书里面读到过,但现在依然打开了这本书,就证明我还没有做到[捂脸][捂脸][捂脸] 所谓的手机过度使用问题,多数是因为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而使他们逃避到网络中寻求暂时的补偿而已。而且青少年的前额叶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自控力难免需要外力辅助。尴尬的是,我作为一个成年人,还如此就很说不过去了。不过,心理需求补偿这点倒是真的,想想自己每次胡乱扒拉手机的时候,不是郁闷无助就是烦躁不安了。这么说情绪稳定就很重要了。 同时,归属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孤独感体验,是导致青少年过度用网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我感觉也是我无助时更依赖手机的原因。 还有一点就是环境场,这个我之前知道的时候坚持了三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脱瘾而出既然是一条路,那么就上路吧。在路上ing

Delta Data

这本书精准定位,直击靶心,去寻找冰山底下隐藏的需求,推荐几本心理学书籍 1.《拥抱抑郁的小孩》-->2.《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3.《幸福的陷阱》-->4.《福格行为模型》-->5.《脱“瘾”而出》-->6.《自卑与超越》--7.《被讨厌的勇气》,缓解自己焦虑的情绪,改善亲子关系,改变沟通方式与内容,更多地关注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训练情绪的接纳与调节,冰山下三大基本心理需求(归属需求、胜任需求、自主需求),如何培养孩子归属感、自主感、胜任感,增强核心自我功能,训练身心语言程序。

随喜

手机已经成了亲子冲突的第一导火索,很多孩子一旦拿到手机就废寝忘食,把跟父母的约法三章统统抛到脑后,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往往火冒三丈,恨铁不成钢。书中提到孩子沉迷手机真的不能完全怪孩子,有三个原因:一是与意识、冲动控制、信息整合以及行为的计划调控有关的前额叶发育滞后,孩子想控制却控制不住;二是互联网上充斥着能够勾起人们无意注意加工系统的钩子,容易激活人们最原始的大脑,让你欲罢不能;三是孩子遇到了现实困难,如学业困难,交际困难,亲子沟通不畅,无法解决只能通过手机来逃避现实问题。 怎么办呢? 从家长角度: 1.两个信条:接纳现状,每个孩子当前的状态都是当下他能做到的最好状态;相信变好,相信每个孩子都想变好,不能变好是遇到了阻碍。 2,科研型思维:确定问题,观察反思,不断践行。 3.成长型思维:以“孩子暂时做不到”代替“孩子做不到”,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把每一次挑战都当成改善亲子关系的契机。 4.要做到课题分离,把关注点多放在自我关怀和自我成长,跟孩子适当分离,给孩子留出成长空间。 从孩子角度: 1.多多运动可以促进前额叶的功能发展。 2.培养自主感:体验“我可以自己决定”“我可以为自己负责”,保持对自己的观察,进行自我关照和自我调适。 3.培养胜任感:树立积极的学习信条“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为我的学习百分之百负责。我本身就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可以自主学习。掌握付出与收获的平衡定律,有几分付出就有几分收获。能力是可以通过踏踏实实地付出增长的,我要拥有成长性思维”。 4.培养归属感:平衡两种本能驱力:个体性和联结性,提升自我分化水平,发展出独立的自我,不易被别人情绪左右。 最后,每个人都有一些习惯性限制思维,明知无效却一遍遍重复,就像一看到孩子玩手机父亲就忍不住责骂孩子,母亲就忍不住焦虑,作为父母也要意识到,不要一味重复自己的无效管教,改变自己也是在给陷入同样习惯性限制思维(一看到手机就玩不停,一遇到困难就躲到网络里)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知易行难,一起努力。

婧读

凡事觉得孩子爱玩手机,管不听的家长,建议你一定要读读这本书——《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 / 这本书的作者高秋风,是一名在高校专门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学者、心理咨询师。书里的内容都是她结合一线的实践经验写出来的,实用性很强。 在她看来,爱玩手机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他们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遇到困难不知道怎样解决,只能靠手机去逃避问题,向大人发出求救的信号。 / 网瘾少年藏在“冰山之下”的心理需求,到底有哪些呢?《脱“瘾”而出》书里,给出了答案。家长只要学会用积极的方法,满足这些需求,就能够不打不骂让孩子乖乖放下手机。 说需求之前,先分享一个手机上瘾6s简易评估法,大家先通过自尊、清扫、学习、社交、运动、睡眠,六个方面,来测试是不是真的存在手机上瘾的情况。测试的表格,我放在图片里了,有需要的可以自测一下。 / 孩子手机上瘾,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种表象之下,藏着的是受损的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 自主需求,指的是能不能主宰自己的行为,自己的事自己说的算。有能力又有机会进行自我管理的人,自我需求被很好的满足,这样也就会愿意做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事。 胜任需求,就是“我能做到”。在当下疯狂“卷”学习的氛围里,孩子的经常需要超前学习、拔高学习,但真的不是所有的“卷”都能成功,很多孩子,不得已背上了“我不行”、“我不好”的包袱,使胜任需求,无法满足。 归属需求,指的是人际关系。在家和父母的关系,在学校和老师同学的关系,如果不能从这些外部环境中,感受到关爱、理解和支持,那势必会缺乏归属感。 三种需求中的任何一种,受到阻碍和压抑,又没有人能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时,手机就成了真实需求的替代品。 / 所以在孩子迷恋手机的时候,一定要先找到他们“受损的需求”,再有针对性的修修补补。 接纳孩子的现状,在情感上共情,成为“住进孩子心里的人”。 住进孩子心里,这件事并不容易。因为大多数父母爱孩子,却不懂孩子,没办法给孩子提供内在的支持,让孩子在迷茫时,成了孤立无援的人。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味指责不是良方,和孩子一起面对,寻找根源,积极发展才是正解。 愿你从《脱“瘾”而出》这本书里,学会做一个“住进孩子心里”的大人。

白开水

越是沉迷手机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越需要接纳他的现状,对他共情,重新搭建情感纽带。当他慢慢开始感受到“心中住进了懂他的、爱他的人”时,内在的小孩才能慢慢拥有抵御外在危险的力量和勇气,勇敢地站起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

蔡静心

💦💦记住以下回应孩子的“魔术话语”,这本书也值了: 🎈🎈•我知道你也不想这样,又没忍住吧?我有时也会这样,可以试着原谅自己,赶紧干你该干的事吧! 🎈🎈•虽然我看到你没完没了地看手机,我真的很火大,但一想到我状态不好时也会这样,就消气了。你有什么需要我支持的吗? 🎈🎈•这次手机使用时间超标了,这是难免的,手机的诱惑太大了,有时连我们成人都控制不了,何况自我管理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你们。没关系,多用的时间以后从规定的时间内扣除就行了。我知道你肯定不情愿,那也没办法(温和而坚定地维持规则)。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帮孩子找借口,而是保护孩子的自我意识情绪。 ⚡⚡❌❌如果家长这个时候气势汹汹的抢孩子手机,或者随意批评指责,孩子大脑自动转为自我防御状态,开始和家长的权利之争——破坏亲子关系——叛逆——更加沉迷。

八卦老太爱成长

纯上瘾的这本挺好,但近乎病态的上瘾的估计不多呀; 更多的应该不是上瘾,而是单纯没事干玩手机: 1-四五六七八章还是有些借鉴意义的; 2-还是引导兴趣爱好,让手机成为孩子实现价值的工具;毕竟不只是游戏,ai、作业、大量优秀的电影、各类非常好的课程等等也都在手机上

小爱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解决孩子与手机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治理,如果我们能帮助孩子做到正确管理和使用手机,我们就能面对和处理孩子的其他更多问题。天哪!我能遇到这本书太幸运了!强烈推荐各位家长阅读并践行。

白日星空

本书详细的讲解了成瘾的形成以及干预。从生理机制到评估方法,再到具体如何干预。 孩子往往是由于真实的需求受损,自主需求,归属需求和胜任的需求,导致他们产生了痛苦的体验,而为了阻断痛苦,就可能寻求消极的应对方式,比如说玩手机来逃避。而逃避则会让需求更难去满足,从而形成死循环。 改变的方法在于归属感,自主感,胜任感的培养以及情绪调节和核心自我评价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感受到父母的爱和陪伴~ 很多细的方法,我觉得讲的还是可以的,但是不知道具体落实下来会是怎样?

zhengx_q_

本书讲述了手机上瘾的根本原因是三大基本心里需求的缺失,分别是归属受损、胜任受损和自主受损,要解决手机上瘾问题,必须先判断孩子是哪一心理需求受损,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此外作者讲述了给孩子配备手机的最佳时机,不同年龄阶段使用手机的时间,以及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手机的有效方法,实用性非常好的一本书

苹果

手机上瘾正在成为青少年时期的重要问题之一,家长老师都为此头疼不已,也由此引发很多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等系列问题。本书围绕这一主题,根据事实,科研,案例,方法,详细的介绍了青少年手机上瘾的内因,过程因素,结果导向。因表象深究到最根本的内在心里需求,情感需要。了解了诱因,并告诉我们该怎样去亡羊补牢,未雨绸缪。 自己是一个青少年的家长,因为正经历着同样的挣扎,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只是过程会很难,起码知道了正确的方法。

施为维

非常有帮助的一本书。写的通俗易懂,却又非常实用。我推荐给家里有初高中孩子的父母,和我一样焦虑无助的父母。加油,共勉!

非常值得认真品读的一本书,虽然目前暂时用不上书中的策略,但作为一个初中男生的母亲,在书中学到非常多预防孩子手机上瘾的方法。 这本书提到非常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但有别于学术书的艰涩难懂,书里将这些理论采用比喻、图表、举例子等方式描述出来,很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非常适合家长作为一本科普读物进行阅读。 “人本主义认为人本身就有变好的愿望,有努力进步的渴求,如果不是这样,那一定是发展受到了阻滞”,非常认同这个理论。解决问题的前提,一定是先处理情绪和关系。

比如

很棒的一本书,写的是“手机上瘾”又无关手机。是陪伴孩子一同成长,让爱住进心田。每一个熊孩子家长都值得一起学习的好书,还可以一起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书。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