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 子皿 20200305 “在一个民族内部,总是需要有几百万人,才能产生一个天才;同样,总是需要有无数的光阴无谓地流逝,才能等到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茨维格如是说。本书所选的八位伟大的艺术家亦如星辰璀璨,在上帝的神秘作坊里创造出了不朽的名作,以一己之力改变了艺术史的轨迹。从欣赏一幅画开始到了解艺术家的一生,浮浮沉沉“以命相博”,慢慢感动于另一维度上的历史真相。个人命运和家国情怀,成功和失败只一步之遥,生存还是毁灭也不过是一念之差。艺术家见证历史,同时也在创造历史。如Simon所说:Great art has dreadful manners. Merciless and wily, the greatest paintings grab you in a headlock, rough up your composure and then proceed in short order to rearrange your sense of reality. 艺术的魔力在于知之愈多,爱之愈深。当我们说到旅游,说到去了哪个博物馆,说到哪个画家,我们想到当时站在画前前后左右的看光线和油彩如何在不同的笔触间活了起来,想到画家画下每一笔的那个时刻。贫穷,挫折,或呼风唤雨荣华富贵,都在笔尖留下了痕迹。历史早已翻篇了,这些伟大的艺术还如星光璀璨给人安慰。 PS: 今天见到了作者本人,活动结束冲到台上表白五分钟,还合了影,还给我的《The power of art》签了名,开心! PPS:陈丹青的解说我也喜欢,但是陈更冷静克制,最多也就说自己像个傻子一样痴痴的看画。Simon更像是一个艺术家和诗人的结合体,他的解说自带drama效果,大段的诗意表述把读者和观众拉近和画作的距离,像火星撞地球一样激情表白。抛开艺术不说,他的《艺术的力量》、《文明II》,都是很好的英文学习的材料,按爸爸的话说“值得整段背诵的”。
每一件接受世人顶礼膜拜的作品背后,都曾经存在一个备受煎熬的灵魂。 本书介绍了八位极富争议的艺术界巨匠——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大卫、透纳、凡·高、毕加索和罗斯科。他们都是有杰作传世的天才,也都是在世时几经沉浮、曾备受误解甚至冷落的 “可怜人” 或 “失败者”。他们自身也都是充满矛盾、极富张力的综合体。 作者以扣人心弦的讲述,带我们走进这八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历经的种种不甘与不堪。 * 有兴趣的书友还可以观看由BBC制作的同名纪录片。该片曾获得国际艾美奖 "最佳艺术节目”、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最佳摄影纪实” 等多项国际大奖。
来自书友Lisa的评论: 翻开这本书主要是被封面吸引: 画面上是使徒马太用手指戳入耶稣的肋骨枪伤,不敢相信眼前的是死里复活的耶稣。这幅封面画在罗马一个教堂曾亲眼目睹过。贝尼尼,卡拉瓦乔及毕加索的masterpieces 都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旅行期间被他们震撼过,所以阅读胃口就一下子被调了起来。 本书概要摘录 "《艺术的力量》不算是一本中规中矩的艺术史,而是极为个人化的故事书——它的取材源自作者西蒙·沙玛的个人偏好,它关注那些隐藏在画作背后的个体的欢愉与痛苦,最后它要直达个体的内心——我们是作为单个的读者被感动、被击中,而不是作为一群艺术爱好者而被吸引、被满足。" "西蒙·沙玛在写作《艺术的力量》时,既能凭借独到的专业眼光挑选出那些最富有戏剧性的关键时刻来作为了解一位艺术家的切入点,同时也能够娴熟地运用各种史料,通过生动地分析与讲解来复原那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在一瞬间得以进入艺术家的生活与内心。沙玛选择的这些艺术家都是极富争议的人物——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大卫、透纳、凡·高、毕加索和罗斯科——每一位都是有杰作传世的天才,每一位也都是在世时几经沉浮、曾经备受误解甚至冷落的“可怜人”或“失败者”。他们自身就是充满矛盾、极富张力的综合体,而他们每一个人与西蒙·沙玛的相遇,都像是两颗星球碰撞在一起,迸出的光芒令人受到冲击,甚至感到目眩。西蒙·沙玛以自己的性格、理解和关注发掘出他们内心中隐蔽的冲动、恐惧与坚持,这样一种“以命相搏”的解读使我们明白,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并非仅仅由于他们生而具有过人的禀赋或是出于对美的热爱,而是因为当感觉到生活和外部世界的沉重压力时,他们依然选择了听从自己的内心。 艺术是有代价的。今天每一件接受世人顶礼膜拜的作品背后,都曾经存在一个备受煎熬的灵魂。这些艺术家原本可以选择另一种更轻松也更优渥的生活,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这条自己坚持的道路。在世俗的意义上,他们毁了自己;在精神层面上,他们则成全了自己。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着某种力量能够支持一个人坚持自我,并且能够使后来的人隔着遥远的时空还能理解他的内心,那么,在西蒙·沙玛看来,这种力量不是神祇的亲吻,而是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中的——艺术的力量。" 我是先看一集纪录片介绍一位画家 再看相应的文字版本,这样先有了个感性认识先。和最近看的陈丹青的《局部》系列纪录片相比较,西蒙•沙玛激情澎湃充满戏剧张力,而丹青先生显得从容理性娓娓道来。两部纪录片和书都是艺术史爱好者不错的选择。
在艺术史上,这些名字足够有名,不言而喻…大师们的表达穿透力…艺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这种推动作用是任何其它东西所无法能代替了的。艺术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后,创造出来的精神文明和精神财富,它跟物质文明的作用是平行的,物质文明可以满足人们的衣食住用行,吃喝玩乐,而艺术可以满足除过物质需求之外,人们大部分的的精神需求,对社会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 艺术可以陶醉情操,提升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从而有力的推进社会文化的进步和文明风尚的升华;艺术可以促进和提高人的自信心,增长求知面,使自身内在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艺术可以增进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适合不同艺术要求的人,让众多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最大的满足。 艺术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建筑物体装饰形式,来丰富人的健康生活,从而更好的改善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艺术可以美化人的生活;艺术可以给人以精神和力量;艺术可以给人以憧憬和希望;艺术可以改变社会的历史面貌,给人类展示更美好的生活前景!
第一次读艺术史类著作读到深感震撼!这显然并非一本专门针对艺术从业者的专业书,而是面对无边大众、面对每一位普通读者的艺术启蒙读物。 认真读完,个人总结亮点如下: 1、此书并未将重点置于艺术创作的具体观念、技巧、规范以及作品在艺术史中的地位…等这些专业艺术史学术范畴内,而是直接回归观众与艺术作品互动时最基础、最本源的关系——何为真正的艺术感受力?这很重要,因为它真正使你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和局限性,而回归艺术创作的源头——出于偏见,我感觉这是此书最大亮点,因为若要解读伟大艺术作品的精髓,观者需要有大师之心(虽然作为观众你创作不出这类作品,但你观看作品时依然能瞬间感受到与艺术大师相类同的生命颖悟力。)这一本,如灵光一缕,注入读者内心深处。 2、这本书弥合了艺术史过往研究中两个二元对立的局限性观念之争,即“艺术家决定论”与“作品决定论”何为第一性之争论。此书怎么做到的呢?它还原艺术家本人的生活现场,捕捉改变艺术家精神疆域的决定性瞬间,使读者天然理解什么叫“有何样的人生才会造就何等的作品”这句话,并且你不难发现,未经历过人生极大困境之人,反而不易创作出伟大作品。 3、几乎所有伟大艺术家及其作品,在当时当地,都经历过抨击和诋毁,那是因为伟大艺术品往往是领先时代的、是具有超越意识的。所以,有志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可以注意,不要畏惧创新,虽然可能招骂…… 4、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可称为感性与理性兼具的优美诗篇,文学性不弱![强] 5、从具象作品一直讲到抽象作品,说明流派和风格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作品是否言他人所未能言、言人类所未竟之全新发现??是否求偶时能够有力地将人性最神秘矛盾之处完美而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才是杰出艺术作品的真谛,而此书其实仅仅是在不同人物身上反复见证这一不变的规律。 最后,4.7🌟,推荐!
《艺术的力量》,五星推荐!恰如书名,如果您想与艺术大师换位交流或感受,甚至被西蒙.沙玛教授魔性的主观带入中世纪以来的视觉波澜壮阔或是野性与激情,那么本书是最好的选择。如同序言所列:“艺术的使命不仅在于传达美,同样也在于击碎一切平淡无奇的陈腐之物。” 艺术者与众多精神领域大家一样,影响力其实是基于改变了什么,或是有多少人死忠并发扬光大。于此,颠覆和技艺无疑是成为大师的两个必然条件。典型如毕加索,14岁就有拉斐尔的技艺,26岁就创作出颠覆的《阿维尼翁的少女》。通过本书,我们会更深刻理解何为伟大。 本书以时间为序,凭借教授磅礴的艺术史笔力以作品勾勒了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大卫、透纳、梵高、毕加索和罗斯科的五百年世界缩影。大师们以极致信念为基石,表达释放他们心中的本质。他们创作的伟大意义在于将艺术上升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 “《艺术的力量》想要捕捉的,正是这些处于创造的戏剧之中、高度紧张的瞬间:在剧烈的压力下所创造的杰作”。本书浓厚的主观色彩正是艺术解读者应有的态度!从毫无道德区分的审美主义者向道德主义者的升华!整书充满金句,是一本既有艺术广度又有历史深度的经典好书!
人类群星闪耀时 子皿 20200305 “在一个民族内部,总是需要有几百万人,才能产生一个天才;同样,总是需要有无数的光阴无谓地流逝,才能等到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茨维格如是说。本书所选的八位伟大的艺术家亦如星辰璀璨,在上帝的神秘作坊里创造出了不朽的名作,以一己之力改变了艺术史的轨迹。从欣赏一幅画开始到了解艺术家的一生,浮浮沉沉“以命相博”,慢慢感动于另一维度上的历史真相。个人命运和家国情怀,成功和失败只一步之遥,生存还是毁灭也不过是一念之差。艺术家见证历史,同时也在创造历史。如Simon所说:Great art has dreadful manners. Merciless and wily, the greatest paintings grab you in a headlock, rough up your composure and then proceed in short order to rearrange your sense of reality. 艺术的魔力在于知之愈多,爱之愈深。当我们说到旅游,说到去了哪个博物馆,说到哪个画家,我们想到当时站在画前前后左右的看光线和油彩如何在不同的笔触间活了起来,想到画家画下每一笔的那个时刻。贫穷,挫折,或呼风唤雨荣华富贵,都在笔尖留下了痕迹。历史早已翻篇了,这些伟大的艺术还如星光璀璨给人安慰。 PS: 今天见到了作者本人,活动结束冲到台上表白五分钟,还合了影,还给我的《The power of art》签了名,开心! PPS:陈丹青的解说我也喜欢,但是陈更冷静克制,最多也就说自己像个傻子一样痴痴的看画。Simon更像是一个艺术家和诗人的结合体,他的解说自带drama效果,大段的诗意表述把读者和观众拉近和画作的距离,像火星撞地球一样激情表白。抛开艺术不说,他的《艺术的力量》、《文明II》,都是很好的英文学习的材料,按爸爸的话说“值得整段背诵的”。
八位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八个杰作诞生前的戏剧性瞬间, 几十件受人尊崇的艺术作品。《艺术的力量》不是一本中规中矩的艺术史,而是极为个人化的故事书,它关注那些隐藏在画作背后的艺术家的欢愉与痛苦,直达艺术家的灵魂。阅读的过程中无数次的被感动被击中,几乎在每一件受世人顶礼膜拜的作品背后,都曾经存在一个备受煎熬的灵魂。 卡拉瓦乔的整个艺术生涯,甚至他的全部生命都与常规格格不入。他是头野兽,他的内心充满暴力和邪恶。他对斩首主题的迷恋与他内心深处对救赎的渴望是一致的,因为唯有鲜血才能洗刷罪恶。从美杜莎,约翰到歌利亚,他们断颈之下不断喷涌的鲜血使邪恶到救赎的转变成为有形,好似经过洗礼通向重生。 凡高是个打破规则的人。他的作品非常个人化,直白,具有冲击力:凌乱的点,短粗的线,鲜活明亮的色彩。。。如此天才却一生饱受抑郁症和躁郁症的折磨。他的一生是那么的孤独,每每想到他就会令人心碎落泪。他极度渴求家庭生活和朋友的陪伴,但他的疾病使他不可能拥有正常的人际关系和亲情。 这本书不是传统的艺术类的书,它带着作者西蒙.玛莎强烈的个人偏好,是一本非常有力量,充满激情的好书。我给10分。
翻开这本书主要是被封面吸引: 画面上是使徒马太用手指戳入耶稣的肋骨枪伤,不敢相信眼前的是死里复活的耶稣。这幅封面画在罗马一个教堂曾亲眼目睹过。贝尼尼,卡拉瓦乔及毕加索的masterpieces 都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旅行期间被他们震撼过,所以阅读胃口就一下子被调了起来。 本书概要摘录 "《艺术的力量》不算是一本中规中矩的艺术史,而是极为个人化的故事书——它的取材源自作者西蒙·沙玛的个人偏好,它关注那些隐藏在画作背后的个体的欢愉与痛苦,最后它要直达个体的内心——我们是作为单个的读者被感动、被击中,而不是作为一群艺术爱好者而被吸引、被满足。" "西蒙·沙玛在写作《艺术的力量》时,既能凭借独到的专业眼光挑选出那些最富有戏剧性的关键时刻来作为了解一位艺术家的切入点,同时也能够娴熟地运用各种史料,通过生动地分析与讲解来复原那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在一瞬间得以进入艺术家的生活与内心。沙玛选择的这些艺术家都是极富争议的人物——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大卫、透纳、凡·高、毕加索和罗斯科——每一位都是有杰作传世的天才,每一位也都是在世时几经沉浮、曾经备受误解甚至冷落的“可怜人”或“失败者”。他们自身就是充满矛盾、极富张力的综合体,而他们每一个人与西蒙·沙玛的相遇,都像是两颗星球碰撞在一起,迸出的光芒令人受到冲击,甚至感到目眩。西蒙·沙玛以自己的性格、理解和关注发掘出他们内心中隐蔽的冲动、恐惧与坚持,这样一种“以命相搏”的解读使我们明白,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并非仅仅由于他们生而具有过人的禀赋或是出于对美的热爱,而是因为当感觉到生活和外部世界的沉重压力时,他们依然选择了听从自己的内心。 艺术是有代价的。今天每一件接受世人顶礼膜拜的作品背后,都曾经存在一个备受煎熬的灵魂。这些艺术家原本可以选择另一种更轻松也更优渥的生活,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这条自己坚持的道路。在世俗的意义上,他们毁了自己;在精神层面上,他们则成全了自己。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着某种力量能够支持一个人坚持自我,并且能够使后来的人隔着遥远的时空还能理解他的内心,那么,在西蒙·沙玛看来,这种力量不是神祇的亲吻,而是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中的——艺术的力量。" 我是先看一集纪录片介绍一位画家 再看相应的文字版本,这样先有了个感性认识先。和最近看的陈丹青的《局部》系列纪录片相比较,西蒙•沙玛激情澎湃充满戏剧张力,而丹青先生显得从容理性娓娓道来。两部纪录片和书都是艺术史爱好者不错的选择。
灰蒙蒙的雨天、晴朗明媚的大夏天、有风的傍晚、蒙蒙亮的清晨,我都曾经看画。我想起艺术,便会情不自禁想起那些瞬间。这本书说了一句我非常认同的话:艺术并不与生活相似或相反,艺术实际上和生活毫无关系。但是当聊起艺术,那些空间的纽带依然不自觉地与我的时间相连。我不知道像我这样不太有鉴赏力的普通人欣赏画作的意义,我不太理解笔触的模糊或有力,也不太懂得狂乱的后现代艺术的暴力与和平。 但我常常想起和妹妹一起看画的那段日子,我们屏息凑近电视观看印象派的伟大作品,西斯廷天顶的图景神秘却美丽,《流民图》和《格尔尼卡》一样富有冲击。我尝试做一个具有鉴赏力的人,可并不成功,我还是不知道我自己看画到底有什么意义。我究竟是否读懂了卡拉瓦乔的狂暴或者《格尔尼卡》的惨烈,又或者只是无数书籍和纪录片的叙述让我假想出了一种震撼。看展的时候我依然在每一幅画之间快速游走,盯着它的时间不超过三十秒,因为艺术对我来说本就如此。 我也许很难随时随地保持震颤,可我总觉得我妹可以。她就像保罗·塞尚的画一样,在我的世界里,永远美丽、从容、稳定。
谨以《译后记》里的几段代替自己的读后感。 西蒙·沙玛在写作《艺术的力量》时,既能凭借独到的专业眼光挑选出那些最富有戏剧性的关键时刻来作为了解一位艺术家的切入点,同时也能够娴熟地运用各种史料,通过生动地分析与讲解来复原那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在一瞬间得以进入艺术家的生活与内心。 有趣的是,沙玛选择的这些艺术家都是极富争议的人物——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大卫、透纳、凡·高、毕加索和罗斯科——每一位都是有杰作传世的天才,每一位也都是在世时几经沉浮、曾经备受误解甚至冷落的“可怜人”或“失败者”。他们自身就是充满矛盾、极富张力的综合体,而他们每一个人与西蒙·沙玛的相遇,都像是两颗星球碰撞在一起,迸出的光芒令人受到冲击,甚至感到目眩。西蒙·沙玛以自己的性格、理解和关注发掘出他们内心中隐蔽的冲动、恐惧与坚持,这样一种“以命相搏”的解读使我们明白,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并非仅仅由于他们生而具有过人的禀赋或是出于对美的热爱,而是因为当感觉到生活和外部世界的沉重压力时,他们依然选择了听从自己的内心。 艺术是有代价的。今天每一件接受世人顶礼膜拜的作品背后,都曾经存在一个备受煎熬的灵魂。
《艺术的力量》虽然只讲了8位杰出的艺术家的人生故事和部分作品,但却浓缩了世界艺术史的精华,展现了艺术的力量到底在哪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卡拉瓦乔的大卫等8件杰作分别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件事物让人类永恒,那就是艺术、科技和思想!这本书值得一读。
什么是艺术的力量?所谓艺术的力量,就是通过艺术作品撕裂和抨击固有观念,让人震撼的力量。本书将8个伟大的艺术家生平经历与其作品联系起来,深入剖析作品背后的个人情感和表达。 书中开头很贴切的形容:“伟大的作品都有令人不悦的方面。美术馆中的安静肃穆可以欺骗你,它们其实都是暴徒”。书中8位艺术家的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 第1位是17世纪初的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卡拉瓦乔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比如说《酒神》《大卫手提歌利亚的头》等,卡拉瓦乔本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放浪形骸和暴躁,这也注定了他的人生会充满波折。他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喜欢将自己画到作品中,而他《大卫手提歌利亚的头》也是对他自己人生深刻的讽刺:画中的大卫是年轻的自己,才华横溢受人追捧,而年迈的因自己的暴躁,最终沦为罪人,请求救赎,成了画中的歌利亚。 第2位是17世纪的意大利雕塑家贝尼尼。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就是《圣特蕾莎的狂喜》,他将圣女传记中升天的场景,雕刻成天使向少女刺入弓箭的形象,其人物神态和整体构造都堪称典范。另一个他著名的作品就是《被劫持的普洛塞庇娜》,冥王普路托右手握住普洛塞庇娜大腿,手指的力量,大腿的肌理,皮肤的褶皱,栩栩如生,仿佛是凝固的现实。贝尼尼艺术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让石材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让石材模仿其他材料的表面和肌理(钢铁、毛发、肌肤),他一直在追求用最生动、最真实的方式呈现。 第3位是17世纪的荷兰画家伦勃朗。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夜巡》,一群穿着中世纪服饰的人们,从黑夜中拿着武器从市政楼宇中走出,四处观望,人物很多但是画面有重心,而伦勃朗最大的特点,就是他艺术作品追求古希腊的淳朴经典之感,而非当时受航海贸易快速发展影响的荷兰艺术古典主义的繁文缛节。伦勃朗对于自己艺术信仰的坚定也让人印象深刻,不论如何落魄,哪怕是将自己的杰作剪成碎片,也不曾背离自己的艺术信仰。 第4位是18世纪的法国画家大卫。他让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马拉之死》,我小时候在少儿百科全书看到过这幅画,只不过在读大卫的故事之前,一直不了解这副作品背后的故事:18世纪末正好是法国大革命,而大卫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大卫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为政治服务,他和马拉是好友,而马拉是雅各宾派的主要领导人,大卫用《马拉之死》来歌颂和美化雅各宾派,为自己站队,大卫曾经还给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作过肖像,只可惜拉瓦锡在大革命中被处决了。另外,大卫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幅《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真的是非常的著名,不过这也是他政治站队的手段,大卫最终也是通过作画逃脱了拿破仑政权垮台的审判,所以大卫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服务政治斗争。 第5位是19世纪的英国画家透纳。透纳给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是《特拉法加海战,从“胜利号”的后桅右侧的帆布向下看》,画面中战船拥挤在一起,敌我难辨,受伤而死的将军和人群拥挤在甲板上,从桅杆俯瞰的视角就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充满了史诗感。透纳最大的特点就是作品充满史诗感,大多为壮阔的风景画或者写物画,画面是模糊的,从厚重的色块中表达出悲壮的情感,我认为透纳是艺术史的一个转折点,从写实主义到抽象主义的转折,同时因为科技发展照相技术的诞生,画家的使命也渐渐地从具象的刻画到意象的表达。 第6位是19世纪的荷兰画家梵高。梵高的故事广为人知,他落魄自杀,死后画作成为世界名作,梵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星月夜》和《向日葵》了,当然《树根与树干》也是杰作。梵高是我感觉这8位艺术家里,最脱离世俗的人,他是选择了月亮而放弃了六便士的人,沉溺于精神世界,追求世所不解的意境,因孤独而伟大。梵高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与自然相连接的现实主义者,把自然和精神用现实的事物表达。 第7位是20世纪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他是唯一活着就看见自己作品进卢浮宫的人,如果说毕加索的最著名的作品,那必然是《格尔尼卡》,这个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道德的典范,用艺术揭露纳粹的暴行。当时我读高中的时候,看不懂这幅画,直到了解了德军在格尔尼卡大轰炸的历史,才明白画作想要控诉的恶行。毕加索本来是追求纯粹艺术的人,而用画作表达政治与道德观念,是他重要的转变,也是成就他伟大的主要原因。毕加索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超现实主义,基于现实极度的抽象,就像前面提到的,艺术逐渐从写实向抽象演变,而毕加索即是抽象的典范,看似幼稚的涂鸦,传递的则是深刻的理念。 第8位是20世纪犹太裔美国画家罗斯科。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很多篇《无题》,色块的重叠、对撞还有复杂关系。初见罗斯科的作品,完全不知所云,但是如果在罗斯科设计的空间中驻足凝视,就能感受到罗斯科想要表达的内涵,在看似空空如也的画作上,用极度抽象的形式,来搭建起与观者的互动和交流,让你走入他的世界,色块是有机体,会呼吸,是运动的世界,是能量的碰撞。罗斯科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度的抽象和开放性。 本书所讲述的8位艺术家,都有相似的特点,比如说情妇很多,感情不会稳定从一而终(除伦勃朗外),另外,艺术本身其实是精神的追求,而非技巧的磨炼,像《人性的枷锁》所讲述的,我发现这种探寻人性,以及精神世界美好事物的追求,往往都会因现实的冰凉残酷而绝望。又像是《西西弗神话》所讨论的:哲学自杀?自杀?还是拥抱生活?很明显,不少艺术家都选择了第二个选项。 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什么是艺术的力量?我认为艺术的力量,就是艺术家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透过艺术品传达给观者,带来震撼、思考和神游其境的体验感受,这种力量跨越时代和国界,超越空间和时间,日久弥新,生生不息。
《艺术的力量》不算是一本中规中矩的艺术史,而是极为个人化的故事书——它的取材源自作者西蒙·沙玛的个人偏好,它关注那些隐藏在画作背后的个体的欢愉与痛苦,最后它要直达个体的内心——我们是作为单个的读者被感动、被击中,而不是作为一群艺术爱好者而被吸引、被满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又堪称最好的艺术史,因为它是最原初意义上的历史写作——它给了我们故事,让我们手握着故事留下的痕迹,认识了故事中的人。 西蒙.沙玛选择的这些艺术家都是极富争议的人物——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大卫、透纳、凡·高、毕加索和罗斯科——每一位都是有杰作传世的天才,每一位也都是在世时几经沉浮、曾经备受误解甚至冷落的“可怜人”或“失败者”。他们自身就是充满矛盾、极富张力的综合体,而他们每一个人与西蒙·沙玛的相遇,都像是两颗星球碰撞在一起,迸出的光芒令人受到冲击,甚至感到目眩。 那么,艺术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一种能量的相遇,精神的撞击,积蓄着生活和意志,又改变着无数生活和意志,不断变化,不断更新。 2020—02本书
慕名而读《艺术的力量》,这是一部充满野心与激情的艺术史作品,八位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几十件受人尊崇或是已遭遗忘的艺术作品,八个杰作诞生前的戏剧性瞬间以及无数张力交织而成的、巨大的内心之网……这部书所要捕捉并为我们呈现的正是这样一些细碎而又无比饱满的片段。它没有按照历史顺序全面讲解绘画或雕塑领域的术语、技法或流派更迭,也不曾一板一眼地分析艺术家的生平、创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但是,各位艺术家的故事令人赞叹!他们的艺术作品感人至深,流芳百世!
何谓艺术,何谓力量! 2003年2月,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可能要武力干涉伊拉克局势的提案。一场记者招待会即将在安理会举办。接着,最后一刻,有人——不知道是美国人还是媒体人员——注意到发布会现场有些不对劲,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挂毯正悬挂在发布会现场的墙上。天啊!尖叫的女人、燃烧的房子、死去的婴儿,这真让人扫兴。人们找了一面天蓝色的联合国旗帜盖上了这件令人不安的物件,发布会照常进行。 当然,即便是新闻人员和当权者被这幅画震惊了几秒钟,他们最后还是会无视它,拿东西去掩盖它。这就是专制者的行为,他们也许会说:死亡、伤害、恐怖。但是,他们不说。无论你如何安慰自己,这幅该死的画总会在某些方面让人不安,让每个人偏离主题,那么还是盖上好了。 我认为,这是对艺术的力量的终极赞美。你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有着最强大的新闻机构,你可以调兵遣将,你可以一手遮天。但是,别和一幅杰作较劲。无论如何都不要是它。 《格尔尼卡》依然在表达着,讲述着,它让屠杀者坐立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