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周期》:彼得·奥本海默,作为高盛集团的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师,凭借40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撰写了这一杰作。这本书不仅深入剖析了金融市场的周期模式和驱动因素,还细致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对投资机会的影响。书中所包含的独特案例与见解,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金融市场周期理解框架。 1、奥本海默以宏观的历史视角,详尽地分析了过去100年全球金融市场的周期性、发展趋势和危机。这种跨越时空的分析,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把握其背后的历史脉络。 2、在股市周期的探讨中,奥本海默将股市周期划分为初期、扩张期、过热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这种阶段性的划分,使得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市场的运行周期,从而在不同的阶段中制定出更为精准的投资策略。 3、书中还指出了周期中影响投资回报的关键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政策变化等。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收益。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因素,以制定出合理的投资策略。 4、奥本海默还强调了投资者情绪、心理和行为对金融和经济周期的重要影响。他认为投资者在市场周期中的心理变化往往会导致市场出现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情况,从而影响市场的走势。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理,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 5、在投资策略的选择上,书中分析了长期持有、短期交易、定投等不同持有策略可能带来的投资回报。这些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帮助我们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选择最合适的持有策略。 6、同时奥本海默还详细阐述了熊市和牛市的本质与表现形式。他通过深入剖析这两种市场环境下的投资机会和风险,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并应对不同的市场状况。 7、最后书中还提供了一些识别泡沫和周期拐点的信号和方法。这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使投资者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避免损失并抓住机遇。
花了几天时间,终于把奥本海默的《金融周期》读完,强烈推荐。 奥本海默用了大量数据对历史上的金融周期做了研究和复盘,试图提炼出一个周期的分析框架。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 1. 位置(估值)很重要,全书多处用事实论证高估值带来的风险。此外股息很重要,对于回报的贡献度竟然可以达到25%以上。 2. 市场周期。周期可以分成despair, hope, growth and optimism,despair 的时间很短,往往只有16个月,后三个周期分别对应10/50/15个月,其中hope 时期的投资回报是最好的。后面三个周期可以对应少部分人相信会好起来;大部分相信会好起来;所有人都相信会好起来,并且越来越好 3. 熊市/牛市的讨论。奥本海默对熊市做了分类,分为事件驱动型、周期型以及结构型熊市,其中结构性熊市往往是因为居民资产负债表失衡,这种熊市危害最大,跌幅最深,时间也最长。前两者的熊市非常短暂,恢复也很快。作者也试图找到熊市风险的预警指标,但是坦言很难,(通胀+低失业率+收益率曲线倒挂)+高估值往往几个重要的预警组合,括号中的指标也常常有滞后的作用。 4. 2008年以来的长周期牛市主要系低利率,低通胀,流动性推升了资产价格的上涨。但是这样的化境,对于经济的增长敏感度更高。 5. 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投资主题,现在是清洁高效。
506.粗略翻了一遍。作者顶着高盛首席股票策略师的名号,写的过于实务,貌似什么都说了,又只是点到为止,根本不涉及策略。读了个寂寞。 另外,吐槽一下图表的翻译,字面直译过来,很多不通不懂。 虽然推荐,还是差评!
对于那些相信金融有周期的人,可以看看,对于科学交易者,这本书毫无价值,不值得看。为何?科学交易者的概念里不需要周期这个假设。我们认为金融没有什么周期,即便有,往回看,一目了然,往前看,却永远不知道处在周期的什么位置。这样的周期,存不存在与交易何干呢?
1. 很有卖方特色,感觉像看研报的集合体。 2. 偏战术性质,啥都提到了,但都点到为止。有些方法论和数据可参考 3. 最近看的几本新书,都提到了后金融危机时期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特点。这些书的扎堆,可能也预示了这一时期的结束。不知道疫情后,世界还回不回得到那个模式。至少就高盛自己,近期就针对其在书中提出的模式特点,展望了未来范式转移的方向,认为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范式将要有结构性的转移。
很不错的一本书。不过在我看来,全书精华在于59、60页的以下内容: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说,当经济疲软、估值偏低但增长率的二阶导数有所改善,也就是变化率停止恶化时,股市表现最佳。 而当估值过高,和(或)对经济增长的担忧开始在周期后期反映在价格上时,即增长率的二阶导数开始恶化时,股市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宏观变量的低波动性也会支持回报率(它使经济环境更容易被预测,因此降低了认知风险),而宏观变量的高波动性通常会起到反作用。 但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投资者的回报。 资产市场的历史回报模式取决于两个往往相互关联的关键因素: ·投资时机(投资时的经济环境)。 ·投资时的估值。”
朋友推荐给我的,虽然我非专业也看不太懂,但是里面有些推论还是很有逻辑和道理的,但是我总觉得实操性不强,更类似于调研结果写论文,属于总结性的,至于对未来的推论,能不能识别出泡沫和周期的拐点、信息的搜集还是要靠玩家自己想办法。
本书小有收获,所以也推荐阅读,一本书让自己理解了一句话“炒新不炒旧”,因为泡沫都是由新技术创新引发,所以炒新会有更多想象空间,带来的利润也足够大,当然跑得快也是必要的。 本书主要分析过去经济周期,不过主要分析了美股,附加别国股市,书中的理念投资都适用,但一些识别金融周期是指标不能套用。就比如中国股市特点是熊长牛短,而美股正好相反。 金融周期分为四个部分:绝望,希望,增长,乐观。 其中 希望 期是回报最大的时期,时间短回报大,省下增长和乐观期则根据不同行业会产生不同的回报率,但总体平均低于希望。 熊市的分类:周期性、事件驱动型和结构性。 周期型熊市时间大致四年,根据政策影响多一点,现在就处于周期性熊市,美联储加息吸水。 事件驱动型,跌幅大,恢复快,平均九个月回恢复到历史高位,疫情爆发美股连续熔断算是事件驱动。 结构性,以十年为周期,恢复漫长
很不错的一本书,经济有周期,可能是几年或者几十年,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有点长。许多人投资周期和承受时间在数月或者数年内,无法承受如此长的牛熊周期。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学习意义就是,在购买基金或者股票的时候适当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点。把周期想象的更久一点。可能会让自己的思路更开阔。 以上
此书的销量受烂翻译的影响最少减少了一半。 跟霍华德·马克斯的《周期》不一样的地方,高盛首席股票策略师认为的周期是绝望期、希望期、增长期和乐观期。每一个时期跟老马说的周期有重合的地方也有冲突的地方,可以交叉对比的学习,在不同的时期配置不同的资产。 但是本书的烂翻译让我的学习兴趣减少了一半,很多地方看上去前后矛盾,对比了英文版之后才发现是翻译的问题! 而且很多地方的翻译比百度翻译好不了多少,甚至还不如ChatGPT! 在看了《芒格之道》之后看本书,愈发觉得翻译的重要性! 希望出版社重新找个人来翻译此书!
一本需要阅读门槛的书籍。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看懂,部分内容我也是没太读明白。此外,翻译感觉不太行。 本书精华在于回顾历史,讲述不同金融资产(以股票和债券为主)在经济周期里的表现以及相互关系,并结合大量数据图表进行分析,从不同的维度给出可能的解释。在不同的时期,面对相同的变化,比如经济转好时,不同资产的反应以及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是变化的,是不可能完全预判的,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帮助我们了解当下和未来,就算不能准确的进行周期判断,但是以史为鉴。 金融的核心在于预期,预期在变化,私以为这是金融最奥妙的地方。
历史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避开最糟糕的月份和在最好的月份投资同样有价值。并非所有熊市都是一样的。我们发现,从历史上看,熊市可以根据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三类:周期性、事件驱动型和结构性。
知识扫盲,多维学习,以便更好建立自己的个人模式,虽然可能没用,但咱自己得知道所以然。
如果能够持有自己的投资至少5年,特别是如果能够识别出泡沫和周期变化的迹象,投资者就真的能够享受到长期回报带来的益处。
本以为高盛的作者会有啥新启示,就认真阅读了本书,然后就明白了,其实金融周期的研究没啥新东西了,如果看过了霍华德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等书,看不看此书没啥关系!
《金融周期》:彼得·奥本海默,作为高盛集团的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师,凭借40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撰写了这一杰作。这本书不仅深入剖析了金融市场的周期模式和驱动因素,还细致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对投资机会的影响。书中所包含的独特案例与见解,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金融市场周期理解框架。 1、奥本海默以宏观的历史视角,详尽地分析了过去100年全球金融市场的周期性、发展趋势和危机。这种跨越时空的分析,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把握其背后的历史脉络。 2、在股市周期的探讨中,奥本海默将股市周期划分为初期、扩张期、过热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这种阶段性的划分,使得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市场的运行周期,从而在不同的阶段中制定出更为精准的投资策略。 3、书中还指出了周期中影响投资回报的关键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政策变化等。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收益。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因素,以制定出合理的投资策略。 4、奥本海默还强调了投资者情绪、心理和行为对金融和经济周期的重要影响。他认为投资者在市场周期中的心理变化往往会导致市场出现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情况,从而影响市场的走势。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理,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 5、在投资策略的选择上,书中分析了长期持有、短期交易、定投等不同持有策略可能带来的投资回报。这些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帮助我们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选择最合适的持有策略。 6、同时奥本海默还详细阐述了熊市和牛市的本质与表现形式。他通过深入剖析这两种市场环境下的投资机会和风险,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并应对不同的市场状况。 7、最后书中还提供了一些识别泡沫和周期拐点的信号和方法。这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使投资者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避免损失并抓住机遇。
花了几天时间,终于把奥本海默的《金融周期》读完,强烈推荐。 奥本海默用了大量数据对历史上的金融周期做了研究和复盘,试图提炼出一个周期的分析框架。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 1. 位置(估值)很重要,全书多处用事实论证高估值带来的风险。此外股息很重要,对于回报的贡献度竟然可以达到25%以上。 2. 市场周期。周期可以分成despair, hope, growth and optimism,despair 的时间很短,往往只有16个月,后三个周期分别对应10/50/15个月,其中hope 时期的投资回报是最好的。后面三个周期可以对应少部分人相信会好起来;大部分相信会好起来;所有人都相信会好起来,并且越来越好 3. 熊市/牛市的讨论。奥本海默对熊市做了分类,分为事件驱动型、周期型以及结构型熊市,其中结构性熊市往往是因为居民资产负债表失衡,这种熊市危害最大,跌幅最深,时间也最长。前两者的熊市非常短暂,恢复也很快。作者也试图找到熊市风险的预警指标,但是坦言很难,(通胀+低失业率+收益率曲线倒挂)+高估值往往几个重要的预警组合,括号中的指标也常常有滞后的作用。 4. 2008年以来的长周期牛市主要系低利率,低通胀,流动性推升了资产价格的上涨。但是这样的化境,对于经济的增长敏感度更高。 5. 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投资主题,现在是清洁高效。
506.粗略翻了一遍。作者顶着高盛首席股票策略师的名号,写的过于实务,貌似什么都说了,又只是点到为止,根本不涉及策略。读了个寂寞。 另外,吐槽一下图表的翻译,字面直译过来,很多不通不懂。 虽然推荐,还是差评!
对于那些相信金融有周期的人,可以看看,对于科学交易者,这本书毫无价值,不值得看。为何?科学交易者的概念里不需要周期这个假设。我们认为金融没有什么周期,即便有,往回看,一目了然,往前看,却永远不知道处在周期的什么位置。这样的周期,存不存在与交易何干呢?
1. 很有卖方特色,感觉像看研报的集合体。 2. 偏战术性质,啥都提到了,但都点到为止。有些方法论和数据可参考 3. 最近看的几本新书,都提到了后金融危机时期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特点。这些书的扎堆,可能也预示了这一时期的结束。不知道疫情后,世界还回不回得到那个模式。至少就高盛自己,近期就针对其在书中提出的模式特点,展望了未来范式转移的方向,认为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范式将要有结构性的转移。
很不错的一本书。不过在我看来,全书精华在于59、60页的以下内容: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说,当经济疲软、估值偏低但增长率的二阶导数有所改善,也就是变化率停止恶化时,股市表现最佳。 而当估值过高,和(或)对经济增长的担忧开始在周期后期反映在价格上时,即增长率的二阶导数开始恶化时,股市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宏观变量的低波动性也会支持回报率(它使经济环境更容易被预测,因此降低了认知风险),而宏观变量的高波动性通常会起到反作用。 但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投资者的回报。 资产市场的历史回报模式取决于两个往往相互关联的关键因素: ·投资时机(投资时的经济环境)。 ·投资时的估值。”
朋友推荐给我的,虽然我非专业也看不太懂,但是里面有些推论还是很有逻辑和道理的,但是我总觉得实操性不强,更类似于调研结果写论文,属于总结性的,至于对未来的推论,能不能识别出泡沫和周期的拐点、信息的搜集还是要靠玩家自己想办法。
本书小有收获,所以也推荐阅读,一本书让自己理解了一句话“炒新不炒旧”,因为泡沫都是由新技术创新引发,所以炒新会有更多想象空间,带来的利润也足够大,当然跑得快也是必要的。 本书主要分析过去经济周期,不过主要分析了美股,附加别国股市,书中的理念投资都适用,但一些识别金融周期是指标不能套用。就比如中国股市特点是熊长牛短,而美股正好相反。 金融周期分为四个部分:绝望,希望,增长,乐观。 其中 希望 期是回报最大的时期,时间短回报大,省下增长和乐观期则根据不同行业会产生不同的回报率,但总体平均低于希望。 熊市的分类:周期性、事件驱动型和结构性。 周期型熊市时间大致四年,根据政策影响多一点,现在就处于周期性熊市,美联储加息吸水。 事件驱动型,跌幅大,恢复快,平均九个月回恢复到历史高位,疫情爆发美股连续熔断算是事件驱动。 结构性,以十年为周期,恢复漫长
很不错的一本书,经济有周期,可能是几年或者几十年,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有点长。许多人投资周期和承受时间在数月或者数年内,无法承受如此长的牛熊周期。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学习意义就是,在购买基金或者股票的时候适当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点。把周期想象的更久一点。可能会让自己的思路更开阔。 以上
此书的销量受烂翻译的影响最少减少了一半。 跟霍华德·马克斯的《周期》不一样的地方,高盛首席股票策略师认为的周期是绝望期、希望期、增长期和乐观期。每一个时期跟老马说的周期有重合的地方也有冲突的地方,可以交叉对比的学习,在不同的时期配置不同的资产。 但是本书的烂翻译让我的学习兴趣减少了一半,很多地方看上去前后矛盾,对比了英文版之后才发现是翻译的问题! 而且很多地方的翻译比百度翻译好不了多少,甚至还不如ChatGPT! 在看了《芒格之道》之后看本书,愈发觉得翻译的重要性! 希望出版社重新找个人来翻译此书!
一本需要阅读门槛的书籍。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看懂,部分内容我也是没太读明白。此外,翻译感觉不太行。 本书精华在于回顾历史,讲述不同金融资产(以股票和债券为主)在经济周期里的表现以及相互关系,并结合大量数据图表进行分析,从不同的维度给出可能的解释。在不同的时期,面对相同的变化,比如经济转好时,不同资产的反应以及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是变化的,是不可能完全预判的,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帮助我们了解当下和未来,就算不能准确的进行周期判断,但是以史为鉴。 金融的核心在于预期,预期在变化,私以为这是金融最奥妙的地方。
历史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避开最糟糕的月份和在最好的月份投资同样有价值。并非所有熊市都是一样的。我们发现,从历史上看,熊市可以根据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三类:周期性、事件驱动型和结构性。
知识扫盲,多维学习,以便更好建立自己的个人模式,虽然可能没用,但咱自己得知道所以然。
如果能够持有自己的投资至少5年,特别是如果能够识别出泡沫和周期变化的迹象,投资者就真的能够享受到长期回报带来的益处。
本以为高盛的作者会有啥新启示,就认真阅读了本书,然后就明白了,其实金融周期的研究没啥新东西了,如果看过了霍华德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等书,看不看此书没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