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暑假以后,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刚报到的一天,梦家先生走进新到大学毕业生的办公室,座谈中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从事科学研究是没有八小时工作制的,每天除掉吃饭睡觉,应该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工作。我有时晚上去看戏,散戏回家至少还可以工作两个小时。”1957年初考古所为新到大学生确定导师,经双向选择,我成为梦家先生为导师的研究实习员。但真正的导师关系只维持不到半年的时间,不久,他被打成了“右派”,因而直接接受他的教诲有限,所以我从来不敢自诩是梦家先生的弟子。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主要在考古所的学术秘书室工作,梦家先生对我学术上的具体指导有三件事。第一件,1957年初我第一次撰写论文《周都丰镐位置商榷》,完稿后送请梦家先生审阅。正值他去西北大学讲学,随身带往西安抽空看,将文稿还我时告诉说,曾转请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一起看过,他们基本肯定文稿的论证,仅对极个别的文字稍作改动。后来该文在《历史研究》发表。这次勉励有加的审阅,坚定了我投身学术研究的信念。第二件,容庚著《殷周青铜器通论》列入科学院考古所编“考古学专刊”出版时,梦家先生让我协助做点编辑工作,除检阅该书的文字稿外,主要是根据作者开来的图版目录,从数十种中外文图录中找出所需的300多件铜器的图像,请照相人员翻拍后,将照片汇交给编辑人员编排。这使我增进了殷周青铜器的基本知识,熟悉青铜器的主要图籍,进一步打好了业务基础。第三件,1957年初夏,在对黄河三门峡水库区的发掘中,陕县后川2040号战国早期大墓出土一件错金铜戈,有铭文“子孔择厥吉金铸其元用”十字,秘书室收到汇报信函后,我高兴地向梦家先生请教怎样考释,他说你先查一下《春秋世族谱》,看历史上有没有子孔其人。虽然通过该书查到《左传·襄公八年》载有子孔,是与子产同时的郑国公子,但尚难确认为同一人物。由此使我知道,从事商周时期的考古研究要有深厚的文献功底。以上这些60年前的往事,至今记忆犹新。正当我盼望参与汇编铜器铭文工作的时候,风云突变,梦家先生被打成了“右派”,相当长时间我的思想转不过来。记得在1957年7月13日第一次批判陈梦家错误言论的会上,主持会议的郑振铎所长仍称“陈梦家先生”,接下来我宣读会前整理的材料,开头也跟着称呼“陈梦家先生”,会下遭到严厉的批评,感受到莫大的压力。从此不得不与梦家先生“划清界限”,保持相当的距离,不敢再有个别接触。而为了表现“积极”,奉派跑腿约请与陈梦家交往较多的人来考古所参加批判活动,例如唐兰、于省吾、胡厚宣、李学勤等(于省吾先生当面拒绝参加)。会上的“批判”发言,有的人敷衍一番,说点鸡毛蒜皮的琐事;有的人以“左派”自居,信口雌黄;有的人极力贬损,肆意抹黑,例如说陈梦家在美国挂牌为人鉴定铜器等(当时在小范围“读心会”上对此核实,陈梦家说绝无其事)。会后,还有李学勤应约写了一篇《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在《考古学报》发表,以配合当时的批判。梦家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以后,他精心筹划多年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汇编工作都被搁置起来。…1963年春,梦家先生摘掉“右派”帽子后不久的一天,学术秘书王伯洪先生找我,商量立即开展殷周金文汇编工作。他说:“还是由陈梦家先生来主持,咱们两人一起做好组织工作,要不咱们收集的大批资料又被别人轻易地拿去了。”梦家先生兴奋地迅速写出工作规划,并由陈公柔和一位刚来所的年轻人动手整理考古所已有的金文拓本,做好展开工作的资料准备。与此同时,梦家先生本人赶着撰写《西周铜器断代》一书的未完部分,以及因研究居延汉简延伸的历代度量衡研究,夜以继日,加紧工作。原本计划1966年内将这两个项目完成,以便集中精力投入殷周金文汇编工作。但是,梦家先生心情舒畅的日子不过短短三年,又遭遇“文化大革命”。“文革”刚开始,考古所造反派就把已经摘掉“右派”帽子的陈梦家揪了出来,我也因“保皇派”和“漏网右派”的罪名,一度落难。每天上午我们与“走资派”一起,在考古所内被挂着黑牌监督劳动,为盖房子搬砖头递泥灰,下午和晚上在牛棚“学习”,最后还要打扫厕所。那个时候,梦家先生的表现比较好,学习文件认真,态度诚恳,劳动中不怕累和脏,曾毫不犹豫地下手掏小便池。1966年8月23日下午,考古所成立红卫兵组织,让“牛鬼蛇神”20多人戴各色纸帽子游斗。24日中午,又污蔑梦家先生乱搞男女关系,再单独猛烈批斗,百般凌辱,家里又有邻近中学的红卫兵疯狂骚扰。当晚,他在颜面扫地、难于忍受的情况下,吃安眠药自杀,后被发现送医院抢救过来;十天以后再次自杀,于9月3日夜自缢身亡,年仅55岁。梦家先生身后,他的家被社会上的红卫兵抄没得片纸不存。…梦家先生才华横溢,不到20岁即称雄诗坛,30岁在西南联大晋升副教授,35岁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梦家先生正当年富力强的盛年与世长辞,遗留下等身的学术著作。但是,我们对梦家先生的生平经历所知并不具体,阅读方继孝先生的《陈梦家和他的朋友们》,恰好弥补这一缺陷。—王世民序,方继孝《陈梦家和他的朋友们》
陈梦家这个名字,居然是几年前在彼得·海斯勒(何伟)《甲骨文》中读到的:图书馆里有一位年轻的考古工作者,我问他知不知道那本书是谁写的。“陈梦家,”考古工作者回答道。“他的专业就是甲骨文。他还是个著名的诗人。”我问那位考古工作者,陈梦家是否还在中国。“他死了,”年轻人回答道。“‘文革’期间自杀了。” 而这本书由王世襄题书名,我也才知道,陈梦家是王世襄的挚友甚至可谓偶像,亦是陈将王引入明式家具的世界。此前赏玩《明式家具珍赏》,我也忽略了其中38件家具的标注是陈梦家生前旧藏(翻出书本赫然在目)。我知道上海博物馆的明式家具馆藏有王世襄的79件家具,却不知道那号称“天下第一交椅”的元黄花梨圆后背交椅和那件风格独特、令人过目不忘的黄花梨雕花靠背椅,曾属于陈梦家——上博一共购有26件陈梦家所藏明式家具,并未注明。好独特的人啊,诗人与考古学家,浪漫的灵魂与严谨的学识。与他那些教科书里如雷贯耳的朋友们相比,他算是籍籍无名。闻一多、胡适、朱自清的朋友圈里,藏着一个我们未知领域的、充满魅力的陈梦家。这本漫长的书,漫长的琐碎的流水账式的叙述,毫无文学性可言,却真真实实记述了文人相惜、文人相撕——让人成就于一个独特的时代,毁灭于另一个独特的时代。
偶然看到了这本书,也是第一次知道陈梦家这个名字。陈梦家是幸运的,求学时赶上了大师辈出的时代;陈梦家又是不幸的,最该出成果的时候,赶上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陈梦家在感情上是真挚的,不在意赵萝蕤不能生育,没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陈腐观念;陈梦家是贞洁的,以死以证清白。假使陈梦家能扛过劫难,一定也是一位大师,就像王世襄说的,如果陈梦家在,一定早就写出明清家具的煌煌巨著,就没他王世襄什么事了,让他写也不敢写。 相比之下,唐兰、容庚就差的远了,不仅仅是学术上,更在于人的品格。容庚认伪职,就是汉奸,学术再高,也让人不耻。唐兰落井下石,小肚鸡肠,睚眦必报,有失学者风范,最后说陈梦家是有贡献的,不知是否真心,估计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对自己的行为,不知是否曾有悔过之心。 郑振铎一直以来都是正面形象,在陈梦家右派问题上,有打击报复嫌疑,人品值得商榷。尹达就是故意刁难,打击报复,人品问题毋庸置疑。 有的人活着,但他早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依然活着。
陈梦家是中国现代史上难得的一位大才! 他的前半生充满了激情与浪漫,后半生却写进屈辱与坎坷。 本书全面细致地书写了这位新月派诗人、古文字学家、明式家具收藏家陈梦家一生及其密切交往密切的朋友圈。 全书分别绘制出陈梦家与闻一多、胡适、梅贻琦、容庚、唐兰、夏鼐、王世襄等名家交往的图景。 从中展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国宝守护者、考古学家、古文字大家、明式家具收藏家、短暂璀璨、却又坎坷的一生。 全书从陈梦家的朋友圈,可见一个大时代中知识分子治学、处世及各自命运的沉浮变迁。(书摘分享) 陈梦家1911年生于江苏南京;中国博物馆介的一代通才!是中国读书人里的第一美男子,俊美儒雅学富五车!他是与徐志摩闻一多齐名的诗人,一篇稿费就能买下北京一座四合院。他以一己之力为祖国追回大量流失海外的文物,他曾受尽屈辱最终自尽以证清白,留下遗言士可杀不可辱。 夫人赵萝蕤:清华女神校花、燕京大学学士、清华大学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最早把《荒原》翻译成中文的才女,弹得一手好钢琴。 (转载小视频整理文字分享)
一本很好的书。在家国变迁中,选择像陈这样的知识分子切入,既不会有民国大家的特殊站位和特别眷顾,也不会是乱世小民的柴米琐事和蝼蚁卑微,对于探讨知识分子建国初期的自我认知和生存感官很具有代表性。书中,看似在说陈梦家,其实却是在述说陈这一圈子人的生存状态,没有享受前政权的过多红利,不会有太多人去关心他们的走留,最后还是满怀希冀选择留下,以为求得新生拥抱新制的时候,却悲哀的发现是命运又一次不怀好意的玩笑。大致这样的人内心总有一种倔强和坚守,不谙世事下的执着只会招来时代的恶意;这样的人往往又带着一丝天真和侥幸,相信可以重头再来和重新开始,然而人生那会有这么多复盘和乐观。正如书中那句“天下几人识梦家”,道尽多少诸如陆志韦、吴有训这样人的心酸。所以,从书感悟,对时事要保持高度的警醒和深度思考,认识形势认清自己非常重要。
第一次看到陈梦家的名字是在何伟的《甲骨文》中,第二次注意到陈梦家的名字是在《南渡北归》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陈梦家是陌生的,从浪漫的新月派诗人,到研究枯燥古文字和青铜器的学者,再到潜心于明代家具的“夹着尾巴”做人的右派分子,最终崩溃于被人“当猴子耍”,他戛然而止的一生让人唏嘘概叹。在时代的洪流下,陈梦家是一粒“倔强”沙。
小时候就听过“文人相轻”一说,后来(特别是文革)发现岂止是“相轻”,往往是“相恨”,“相恶”。陈梦家先生的遭遇就很能说明。反右时,不知为何唐兰之流要对陈先生下那么大的狠手(似乎要“置之死地而后快”)。幸好还有徐森玉、王世襄、蔡方信等等明白人,既没有“落井下石”也没有“划清界限”,给了陈先生温暖、关怀和帮助。他们是真的“士”!
陈梦家先生的朋友圈……
對陳夢家的生平和建國後的事跡鉤沉發微還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文筆有時啰嗦,與陳相關之人不相干的事跡也一併羅列,這些都還是小事,最大問題是以陳夢家是非為是非,從而判斷與之相關諸人的道德人品,作者對相關學問根本沒有任何研究,敘述一下事跡尚可,評價揚榷諸人學問非其能力所及。
就在陈梦家沉溺于学术海洋,正值学术研究水平炉火纯青的时候,厄运再次降临。1966年“文革”来了。陈梦家再次成为批判的对象,赵萝蕤再次遭到打击,旧病复发。1966年9月3日,不愿再受侮辱与迫害的陈梦家,以睡衣带自缢身亡。
读来令人唏嘘,可惜了人才,本可以硕果累累,却横遭劫难,但在那个荒诞的岁月里仍能保持着大家的风范,闪现着人性的光辉,读来实感钦佩。经历岁月的沉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陈梦家
陈梦家,新月派诗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高颜值,高才华,年少成名,得遇良师,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之年得良偶佳缘,娶了清华才女、《草叶集》翻译者赵萝蕤,后又从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转身为古文字学者,前半生充满着激情与浪漫,后半生却写尽屈辱与坎坷,因为被错划成右派分子,妻子患精神分裂,自己也不堪批斗之苦55岁时自杀身亡,令人唏嘘不已。 最早知道陈梦家是在何伟的《甲骨文》和巫宁坤的《一滴泪》中,但因二者的写作立场和主观认识不同,对陈梦家的描写也不尽相同、倾向明显。本书作者方继孝掌握了大量陈梦家书信手稿,以人物为点,一手资料为线,绘制出陈梦家与闻一多、胡适、梅贻琦、查阜西、王世襄等名家的交往图景,还原了陈梦家一生中几次重大转折点的真相,展现了大时代中知识分子们治学、处世和各自命运的浮沉变迁,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 虽然作者以资料为佐证,但是书中仍能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
看得我难过
陈梦家先生不仅仅是死于错误的政治风气,更是死在了同行陷害、家人的贪婪以及旁人的嫉妒上了。 本来是多好的一家人啊。
1956年暑假以后,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刚报到的一天,梦家先生走进新到大学毕业生的办公室,座谈中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从事科学研究是没有八小时工作制的,每天除掉吃饭睡觉,应该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工作。我有时晚上去看戏,散戏回家至少还可以工作两个小时。”1957年初考古所为新到大学生确定导师,经双向选择,我成为梦家先生为导师的研究实习员。但真正的导师关系只维持不到半年的时间,不久,他被打成了“右派”,因而直接接受他的教诲有限,所以我从来不敢自诩是梦家先生的弟子。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主要在考古所的学术秘书室工作,梦家先生对我学术上的具体指导有三件事。第一件,1957年初我第一次撰写论文《周都丰镐位置商榷》,完稿后送请梦家先生审阅。正值他去西北大学讲学,随身带往西安抽空看,将文稿还我时告诉说,曾转请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一起看过,他们基本肯定文稿的论证,仅对极个别的文字稍作改动。后来该文在《历史研究》发表。这次勉励有加的审阅,坚定了我投身学术研究的信念。第二件,容庚著《殷周青铜器通论》列入科学院考古所编“考古学专刊”出版时,梦家先生让我协助做点编辑工作,除检阅该书的文字稿外,主要是根据作者开来的图版目录,从数十种中外文图录中找出所需的300多件铜器的图像,请照相人员翻拍后,将照片汇交给编辑人员编排。这使我增进了殷周青铜器的基本知识,熟悉青铜器的主要图籍,进一步打好了业务基础。第三件,1957年初夏,在对黄河三门峡水库区的发掘中,陕县后川2040号战国早期大墓出土一件错金铜戈,有铭文“子孔择厥吉金铸其元用”十字,秘书室收到汇报信函后,我高兴地向梦家先生请教怎样考释,他说你先查一下《春秋世族谱》,看历史上有没有子孔其人。虽然通过该书查到《左传·襄公八年》载有子孔,是与子产同时的郑国公子,但尚难确认为同一人物。由此使我知道,从事商周时期的考古研究要有深厚的文献功底。以上这些60年前的往事,至今记忆犹新。正当我盼望参与汇编铜器铭文工作的时候,风云突变,梦家先生被打成了“右派”,相当长时间我的思想转不过来。记得在1957年7月13日第一次批判陈梦家错误言论的会上,主持会议的郑振铎所长仍称“陈梦家先生”,接下来我宣读会前整理的材料,开头也跟着称呼“陈梦家先生”,会下遭到严厉的批评,感受到莫大的压力。从此不得不与梦家先生“划清界限”,保持相当的距离,不敢再有个别接触。而为了表现“积极”,奉派跑腿约请与陈梦家交往较多的人来考古所参加批判活动,例如唐兰、于省吾、胡厚宣、李学勤等(于省吾先生当面拒绝参加)。会上的“批判”发言,有的人敷衍一番,说点鸡毛蒜皮的琐事;有的人以“左派”自居,信口雌黄;有的人极力贬损,肆意抹黑,例如说陈梦家在美国挂牌为人鉴定铜器等(当时在小范围“读心会”上对此核实,陈梦家说绝无其事)。会后,还有李学勤应约写了一篇《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在《考古学报》发表,以配合当时的批判。梦家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以后,他精心筹划多年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汇编工作都被搁置起来。…1963年春,梦家先生摘掉“右派”帽子后不久的一天,学术秘书王伯洪先生找我,商量立即开展殷周金文汇编工作。他说:“还是由陈梦家先生来主持,咱们两人一起做好组织工作,要不咱们收集的大批资料又被别人轻易地拿去了。”梦家先生兴奋地迅速写出工作规划,并由陈公柔和一位刚来所的年轻人动手整理考古所已有的金文拓本,做好展开工作的资料准备。与此同时,梦家先生本人赶着撰写《西周铜器断代》一书的未完部分,以及因研究居延汉简延伸的历代度量衡研究,夜以继日,加紧工作。原本计划1966年内将这两个项目完成,以便集中精力投入殷周金文汇编工作。但是,梦家先生心情舒畅的日子不过短短三年,又遭遇“文化大革命”。“文革”刚开始,考古所造反派就把已经摘掉“右派”帽子的陈梦家揪了出来,我也因“保皇派”和“漏网右派”的罪名,一度落难。每天上午我们与“走资派”一起,在考古所内被挂着黑牌监督劳动,为盖房子搬砖头递泥灰,下午和晚上在牛棚“学习”,最后还要打扫厕所。那个时候,梦家先生的表现比较好,学习文件认真,态度诚恳,劳动中不怕累和脏,曾毫不犹豫地下手掏小便池。1966年8月23日下午,考古所成立红卫兵组织,让“牛鬼蛇神”20多人戴各色纸帽子游斗。24日中午,又污蔑梦家先生乱搞男女关系,再单独猛烈批斗,百般凌辱,家里又有邻近中学的红卫兵疯狂骚扰。当晚,他在颜面扫地、难于忍受的情况下,吃安眠药自杀,后被发现送医院抢救过来;十天以后再次自杀,于9月3日夜自缢身亡,年仅55岁。梦家先生身后,他的家被社会上的红卫兵抄没得片纸不存。…梦家先生才华横溢,不到20岁即称雄诗坛,30岁在西南联大晋升副教授,35岁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梦家先生正当年富力强的盛年与世长辞,遗留下等身的学术著作。但是,我们对梦家先生的生平经历所知并不具体,阅读方继孝先生的《陈梦家和他的朋友们》,恰好弥补这一缺陷。—王世民序,方继孝《陈梦家和他的朋友们》
陈梦家这个名字,居然是几年前在彼得·海斯勒(何伟)《甲骨文》中读到的:图书馆里有一位年轻的考古工作者,我问他知不知道那本书是谁写的。“陈梦家,”考古工作者回答道。“他的专业就是甲骨文。他还是个著名的诗人。”我问那位考古工作者,陈梦家是否还在中国。“他死了,”年轻人回答道。“‘文革’期间自杀了。” 而这本书由王世襄题书名,我也才知道,陈梦家是王世襄的挚友甚至可谓偶像,亦是陈将王引入明式家具的世界。此前赏玩《明式家具珍赏》,我也忽略了其中38件家具的标注是陈梦家生前旧藏(翻出书本赫然在目)。我知道上海博物馆的明式家具馆藏有王世襄的79件家具,却不知道那号称“天下第一交椅”的元黄花梨圆后背交椅和那件风格独特、令人过目不忘的黄花梨雕花靠背椅,曾属于陈梦家——上博一共购有26件陈梦家所藏明式家具,并未注明。好独特的人啊,诗人与考古学家,浪漫的灵魂与严谨的学识。与他那些教科书里如雷贯耳的朋友们相比,他算是籍籍无名。闻一多、胡适、朱自清的朋友圈里,藏着一个我们未知领域的、充满魅力的陈梦家。这本漫长的书,漫长的琐碎的流水账式的叙述,毫无文学性可言,却真真实实记述了文人相惜、文人相撕——让人成就于一个独特的时代,毁灭于另一个独特的时代。
偶然看到了这本书,也是第一次知道陈梦家这个名字。陈梦家是幸运的,求学时赶上了大师辈出的时代;陈梦家又是不幸的,最该出成果的时候,赶上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陈梦家在感情上是真挚的,不在意赵萝蕤不能生育,没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陈腐观念;陈梦家是贞洁的,以死以证清白。假使陈梦家能扛过劫难,一定也是一位大师,就像王世襄说的,如果陈梦家在,一定早就写出明清家具的煌煌巨著,就没他王世襄什么事了,让他写也不敢写。 相比之下,唐兰、容庚就差的远了,不仅仅是学术上,更在于人的品格。容庚认伪职,就是汉奸,学术再高,也让人不耻。唐兰落井下石,小肚鸡肠,睚眦必报,有失学者风范,最后说陈梦家是有贡献的,不知是否真心,估计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对自己的行为,不知是否曾有悔过之心。 郑振铎一直以来都是正面形象,在陈梦家右派问题上,有打击报复嫌疑,人品值得商榷。尹达就是故意刁难,打击报复,人品问题毋庸置疑。 有的人活着,但他早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依然活着。
陈梦家是中国现代史上难得的一位大才! 他的前半生充满了激情与浪漫,后半生却写进屈辱与坎坷。 本书全面细致地书写了这位新月派诗人、古文字学家、明式家具收藏家陈梦家一生及其密切交往密切的朋友圈。 全书分别绘制出陈梦家与闻一多、胡适、梅贻琦、容庚、唐兰、夏鼐、王世襄等名家交往的图景。 从中展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国宝守护者、考古学家、古文字大家、明式家具收藏家、短暂璀璨、却又坎坷的一生。 全书从陈梦家的朋友圈,可见一个大时代中知识分子治学、处世及各自命运的沉浮变迁。(书摘分享) 陈梦家1911年生于江苏南京;中国博物馆介的一代通才!是中国读书人里的第一美男子,俊美儒雅学富五车!他是与徐志摩闻一多齐名的诗人,一篇稿费就能买下北京一座四合院。他以一己之力为祖国追回大量流失海外的文物,他曾受尽屈辱最终自尽以证清白,留下遗言士可杀不可辱。 夫人赵萝蕤:清华女神校花、燕京大学学士、清华大学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最早把《荒原》翻译成中文的才女,弹得一手好钢琴。 (转载小视频整理文字分享)
一本很好的书。在家国变迁中,选择像陈这样的知识分子切入,既不会有民国大家的特殊站位和特别眷顾,也不会是乱世小民的柴米琐事和蝼蚁卑微,对于探讨知识分子建国初期的自我认知和生存感官很具有代表性。书中,看似在说陈梦家,其实却是在述说陈这一圈子人的生存状态,没有享受前政权的过多红利,不会有太多人去关心他们的走留,最后还是满怀希冀选择留下,以为求得新生拥抱新制的时候,却悲哀的发现是命运又一次不怀好意的玩笑。大致这样的人内心总有一种倔强和坚守,不谙世事下的执着只会招来时代的恶意;这样的人往往又带着一丝天真和侥幸,相信可以重头再来和重新开始,然而人生那会有这么多复盘和乐观。正如书中那句“天下几人识梦家”,道尽多少诸如陆志韦、吴有训这样人的心酸。所以,从书感悟,对时事要保持高度的警醒和深度思考,认识形势认清自己非常重要。
第一次看到陈梦家的名字是在何伟的《甲骨文》中,第二次注意到陈梦家的名字是在《南渡北归》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陈梦家是陌生的,从浪漫的新月派诗人,到研究枯燥古文字和青铜器的学者,再到潜心于明代家具的“夹着尾巴”做人的右派分子,最终崩溃于被人“当猴子耍”,他戛然而止的一生让人唏嘘概叹。在时代的洪流下,陈梦家是一粒“倔强”沙。
小时候就听过“文人相轻”一说,后来(特别是文革)发现岂止是“相轻”,往往是“相恨”,“相恶”。陈梦家先生的遭遇就很能说明。反右时,不知为何唐兰之流要对陈先生下那么大的狠手(似乎要“置之死地而后快”)。幸好还有徐森玉、王世襄、蔡方信等等明白人,既没有“落井下石”也没有“划清界限”,给了陈先生温暖、关怀和帮助。他们是真的“士”!
陈梦家先生的朋友圈……
對陳夢家的生平和建國後的事跡鉤沉發微還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文筆有時啰嗦,與陳相關之人不相干的事跡也一併羅列,這些都還是小事,最大問題是以陳夢家是非為是非,從而判斷與之相關諸人的道德人品,作者對相關學問根本沒有任何研究,敘述一下事跡尚可,評價揚榷諸人學問非其能力所及。
就在陈梦家沉溺于学术海洋,正值学术研究水平炉火纯青的时候,厄运再次降临。1966年“文革”来了。陈梦家再次成为批判的对象,赵萝蕤再次遭到打击,旧病复发。1966年9月3日,不愿再受侮辱与迫害的陈梦家,以睡衣带自缢身亡。
读来令人唏嘘,可惜了人才,本可以硕果累累,却横遭劫难,但在那个荒诞的岁月里仍能保持着大家的风范,闪现着人性的光辉,读来实感钦佩。经历岁月的沉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陈梦家
陈梦家,新月派诗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高颜值,高才华,年少成名,得遇良师,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之年得良偶佳缘,娶了清华才女、《草叶集》翻译者赵萝蕤,后又从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转身为古文字学者,前半生充满着激情与浪漫,后半生却写尽屈辱与坎坷,因为被错划成右派分子,妻子患精神分裂,自己也不堪批斗之苦55岁时自杀身亡,令人唏嘘不已。 最早知道陈梦家是在何伟的《甲骨文》和巫宁坤的《一滴泪》中,但因二者的写作立场和主观认识不同,对陈梦家的描写也不尽相同、倾向明显。本书作者方继孝掌握了大量陈梦家书信手稿,以人物为点,一手资料为线,绘制出陈梦家与闻一多、胡适、梅贻琦、查阜西、王世襄等名家的交往图景,还原了陈梦家一生中几次重大转折点的真相,展现了大时代中知识分子们治学、处世和各自命运的浮沉变迁,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 虽然作者以资料为佐证,但是书中仍能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
看得我难过
陈梦家先生不仅仅是死于错误的政治风气,更是死在了同行陷害、家人的贪婪以及旁人的嫉妒上了。 本来是多好的一家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