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看人要看主流。 2、古人讲“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行成于思”;毛主席讲“多想苦想”[3],“多想出智慧”[4],“开动机器”[5],“改造制作”[6],强调的都是用头脑思索。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大脑加工厂的作用,勤于思索,善于思索。要处处留心,多问几个为什么。许多事情似乎早就明白,如果问上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明白而是糊涂;经过认真思索之后,就会变糊涂为明白,这个明白才是真明白。 3、一个人,看不到不足,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就谈不上进步。所谓进步,就是不断克服不足过程中的进步;所谓提高,就是不断纠正问题过程中的提高。所以必须有进取的精神,永不满足,永不停止,不断地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鞭策自己。 4、我们周围的许多同志,同样的年龄,同样的工作经历,天赋条件也差不多,但是为什么进步程度却差异很大?一条原因就在于是不是善于总结经验。干过一件事情,就要想一想,哪些对了,哪些错了,对的是什么原因,错的是什么道理,不吃糊涂亏,不占糊涂便宜,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从盲目到自觉的过程。总结经验不是一般实际材料的堆砌,而是要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具体讲就是把材料搞全了、弄准了,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把关系理顺了、摆正了,这样就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 5、提高快的人每做完一项工作,都要琢磨琢磨,总结一下,找出成功包括部分成功的原因,或失败包括部分失败的理由,做到不占糊涂便宜,不吃糊涂亏。提高慢的人说干就干,干完就散,不动脑、不总结,马马虎虎,稀里糊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6、合理:凡事讲理,言之成理,以理服人。 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事事讲理,时时讲理,处处讲理。讲正理不讲歪理,多讲公认的理,少讲自家的理。要让人觉得中国人说话办事通情达理,有理有据,而不是强词夺理。通俗易懂的语言、细致严密的逻辑、生动形象的例证,这些都是讲理、以理服人所必需的,这些都要用心学习。 和气:宽厚平和,随众合群,和蔼可亲。 要胸襟开阔,平心静气,听得进不同意见。要懂得真理不是哪个人的专利,别人讲话即使有错也要让人家把话讲完。要求大同存小异,孔子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由于长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有的人养成上纲上线的习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动不动搞大批判,使人望而生畏。讲话要注意分寸,尖锐的话、伤人的话尽量少讲。中国传统讲究人缘,讲究合群,不要太“各”,要使人愿意亲近,不要让人看见就躲。 7、“利他”是中国人的道义原则,凡事都设身处地地想,替他人着想,换个位置来想,在中国人的眼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别人、理解别人,才能真正找到“知己”、“知心”、“知音”。 8、广结善缘、广交朋友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道德,是利益,也是政策。 9、一是平等待人。庄子说,“物无贵贱,平等无私”,韩愈说,“一视而同仁”。尊重别人亦自重,不亢不卑要自然;平和平易不平板,可信可亲不可辱;对强国不低三下四,对弱国不盛气凌人;对显贵不阿谀奉承,对平民不小瞧慢待。二是诚恳待人。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襟怀坦坦荡荡,讲话实实在在;赞扬人不华丽溢美,听意见要虚心认真;策略灵活不世故圆滑,内外有别不故弄玄虚。三是宽厚待人。孔子说,“宽则得众”。求同真心实意,存异体谅包容;一时分歧不争论,无伤大体不计较;大智若愚,看似糊涂不真糊涂;善解人意,设身处地考虑对方。四是依理待人。苏轼说,“成事在理不在势”。坚持原则不简单生硬,以理服人不强加于人;驳谬误不急躁有理有据,讲主张不说教虚实结合;遵守规矩不墨守成规,待之以礼亦动之以情。 10、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要真正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敬人者,人恒敬之。”人心换人心,真诚换真诚。只有真诚地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真诚尊重;批评别人对自己不真诚,首先要反省自己对别人是否有虚假。在现实生活中,强者、富者、大者处于优势地位,弱者、穷者、小者处于不利地位,讲尊重应特别提倡强的尊重弱的,富的尊重穷的,大的尊重小的。这是一种道德、一种品格、一种文明。 11、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在纵向上继承前人的已有成果,在横向上借鉴与学习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发展中国家要加快建设步伐,少走弯路,更应当面向世界,真诚地、刻苦地、坚持不懈地向其他国家学习。
批判性思考,文章材料库 书是工作总结,而且大部分讲话是在20世纪末 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活泼生动的解释,即使放到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其中引用的话,说明李老对于马克思、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著作做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兵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的实践,日积月累出来的,其中引用老百姓的顺口溜、一些日常生活能见得到的笑话和生活事例,通俗易懂。在我看来,真正领导者,是应该也必须把复杂艰深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出的文章,也应该流露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点,而不是单纯的词藻堆砌、行文花哨,没有任何的思想性和可读性,这一点在今天尤为值得学习和借鉴,写文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好好反思。
只上过几年学,在和平时期,从一个小木匠成为国家的高层领导人,真是不简单。这就是终身学习的力量,这就是正确思维的力量。 印象最深的还是里面关于要不断总结经验的话。 有些同志不重视或不善于总结经验,满足于说干就干,干完就算,结果,工作上辛辛苦苦,道理上稀里糊涂,水平提高不快,工作起色不大。 《善于总结——十谈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天津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1985年6月10日) 任何一项工作要想不断地提高,必须坚持及时总结,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深化认识,做到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因为总结经验是每个人提高与进步的有效途径。我们周围有许多很好的同志,有的相互之间天赋相近,学历相同,经历相似,实干的劲头也差不多,但他们提高和进步的程度却相差很大,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如何对待总结经验。提高快的人每做完一项工作,都要琢磨琢磨,总结一下,找出成功包括部分成功的原因,或失败包括部分失败的理由,做到不占糊涂便宜,不吃糊涂亏。提高慢的人说干就干,干完就散,不动脑、不总结,马马虎虎,稀里糊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学习理论 总结经验 研究工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97年6月29日) 总结经验,这是每个同志提高水平、增长才干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说,我非常赞成大家读书,但离开总结经验,把书读懂、用好是很难的。我讲过这样一句话,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书,会读、会背的甚多,会用、用好的甚少。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而怎么联系实际,关键就是总结经验。只有通过总结经验,才能把理论弄懂弄通。又比如说,我们有许多同志,年龄差不多,经历差不多,天赋差不多,实干精神也差不多,进步快慢却差得很多。原因可以找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有的同志每干完一件事,都要琢磨琢磨,找出对的在哪,错的在哪,这叫做“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而有的同志叫干就干,干完就算,稀里糊涂,马马虎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进步就慢。按时间来说,每年,乃至每一天,干得怎么样,都回顾回顾,琢磨琢磨,我看好处甚多。我自己几十年来,就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想想今天干得怎么样,有没有虚度时间。我个人觉得很有益处。 《同全国统战部长会议代表座谈时的讲话》(1996年12月25日)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总结经验则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干了许多事情,其中有些是完全成功的,有些是部分成功的,有些是部分失败的,有些是完全失败的。实践证明,成功有其内在的因素,失败存在必然的根据,总结经验就是找出那些内在和必然的东西,使其上升到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做到打一仗进一步,吃一堑长一智。 《同天津市部分青年干部的谈话》(1988年4月) 不占糊涂便宜,不吃糊涂亏。 总结经验,是学习理论、提高认识、搞好工作和增长才干的重要环节。要想把实事越干越多、越干越好、越干水平越高,必须抓住这个环节。 这几年,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干了许多实事,有成功的,也有不太成功的。凡成功的一定有正确的东西,要通过总结找出它的规律,做到打一仗进一步。凡失败和受挫折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要通过总结,找到它的原因,才能吃一堑长一智。这样,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占糊涂便宜,不吃糊涂亏,我们的工作就会有大的进步。 《善于总结——十谈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天津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1985年6月10日) 如何把过去做的若干工作,以及现在做的工作,变成做其他工作的积累,比如说,盖楼的经验怎么用在办报上,办报的经验怎么用在搞统战工作上,搞统战工作的经验怎么用在搞农村工作上,这里的关键在于会不会把个别的经历、个别的经验,概括和抽象成一般的东西。 《同全国统战部长会议代表座谈时的讲话》(1996年12月25日) 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一个观点。但是,我们许多同志常常误解为有了实践就一定有新认识,这个理解是错误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之所以产生认识,实践的经验之所以能飞跃,不是轻而易举自然而成的。每一次实践的过程,就是把我们某些看法、某些观念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我们检验思想的过程。拿建筑设计来说,一个建筑物完工以后,有两种产品,一种是物质产品,另外一种是精神产品,我们从中总结出几条经验,然后再拿这些经验自觉地指导下一步的设计。这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提高水平的过程。很多事情你不总结就没有一个明确认识,就找不出一个根本性的东西。而找不到规律性的东西,就总是今天好,明天坏,存在盲目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现象是丰富的,但是多变的,本质是枯燥的,但是再现的。只有抓住本质的东西,才可能预见未来,指导今后的工作。 《在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科技干部会上的讲话》(1985年1月10日) 总结经验,目的是找出事物的必然。 《在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座谈会结束时的讲话》(2001年12月6日) 李瑞环做什么成什么,做什么工作都很有成绩,即使是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工作,我以为核心原因就是他掌握了通用的做事方法。 最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反思找到本质的,可以稳定复现的规律,而不是大量浮于表面的低效重复。 只有这种勤奋才是真勤奋,才不是低效劳动,这一点才是核心,才是关键。 要不断思考,要不断总结经验。
李瑞环这本书是自己多年工作的经验总结,虽然大部分讲话是在20世纪末,但是其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活泼生动的解释,即使放到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其中引用的话,说明李老对于马克思、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著作做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兵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的实践,日积月累出来的,其中引用老百姓的顺口溜、一些日常生活能见得到的笑话和生活事例,通俗易懂。在我看来,真正领导者,是应该也必须把复杂艰深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出的文章,也应该流露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点,而不是单纯的词藻堆砌、行文花哨,没有任何的思想性和可读性,这一点在今天尤为值得学习和借鉴,写文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好好反思。
李老的讲话,接地气,有魄力,突出一个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让人听得下去。机关里的年轻朋友尤其要学习啊。
要真正读点书,研究点问题,工作才能有大变化。
1、木匠出身的国家领导人,马哲水平确实高,看完后加深了对群众路线的理解 2、李很善于利用比喻,比如谈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李比喻到:冬天没有苍蝇蚊子,但是冬天也不长庄稼;夏天有苍蝇蚊子,但是夏天长庄稼,所以人们总是更需要、更喜爱夏天。
什么是世界观方法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能搞得太抽象片面,太原则理论,必须从实践的发展的视角出发审慎认识分析,必须通过具体的细致的创新的实践去检验校准。 往往我们习惯喊口号,口号喊多了就以为自己懂了干了,其实只是自欺欺人是脱离实际,联系实际联系发展知行合一是一个本质的课题,实践是研究理论最根本的课题。
老前辈通过认识过程、研究阶段、把握特点,既抓大放小,又全面部署,具体到一城一街的规划定位,一河一湖的生态保护,他都有着独到深刻的见解。在各类会议上的讲话充分展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践魅力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比如说武松是英雄,那是因为他打死了老虎,他要是打了一只猫,就算不上英雄了。非得出了若干老虎,人们想法对抗,才能出打虎英雄。 《接见参加第四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国代表团时的谈话》(1991年5月13日)
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阐述的观点和理论,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信息和观点所淹没,而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却难以被发现和传播。《看法与说法》正是这样一本书,它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阐述方式,为读者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逻辑。如果你想要深入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或者想要寻找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那么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哲学使人通透,因为问题看得真切,深刻。哲学既给人世界观,也给人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最普遍的原理,把它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也实现了理论自身的中国化发展。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掌握这一理论,用于实践。这样的原理包含: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实践观点,唯物观点,群众观点,发展观点,当中蕴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都是以主客观相吻合为目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等观点和方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解决等。李瑞环同志是学哲学,用哲学的典范,这几本书也为推广哲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非常值得一读.
书中有非常多作者从政的经验之谈,令人大受启发。
从木工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绝非易事,既要能干,更要智慧。没有极高的智慧,即便你是天线宝宝,恐怕也无法直达金字塔尖。李老的讲话,句句通俗易懂、接地气,同时智慧满满,泥腿子都能听懂,剩下的就是看个人领悟了!题外话,吴老的『闲来笔潭』同样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智慧满满,看完定能收获颇丰、有所增益。
值得多次细读
看法独特,见解独道。首长有水平。
1、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看人要看主流。 2、古人讲“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行成于思”;毛主席讲“多想苦想”[3],“多想出智慧”[4],“开动机器”[5],“改造制作”[6],强调的都是用头脑思索。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大脑加工厂的作用,勤于思索,善于思索。要处处留心,多问几个为什么。许多事情似乎早就明白,如果问上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明白而是糊涂;经过认真思索之后,就会变糊涂为明白,这个明白才是真明白。 3、一个人,看不到不足,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就谈不上进步。所谓进步,就是不断克服不足过程中的进步;所谓提高,就是不断纠正问题过程中的提高。所以必须有进取的精神,永不满足,永不停止,不断地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鞭策自己。 4、我们周围的许多同志,同样的年龄,同样的工作经历,天赋条件也差不多,但是为什么进步程度却差异很大?一条原因就在于是不是善于总结经验。干过一件事情,就要想一想,哪些对了,哪些错了,对的是什么原因,错的是什么道理,不吃糊涂亏,不占糊涂便宜,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从盲目到自觉的过程。总结经验不是一般实际材料的堆砌,而是要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具体讲就是把材料搞全了、弄准了,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把关系理顺了、摆正了,这样就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 5、提高快的人每做完一项工作,都要琢磨琢磨,总结一下,找出成功包括部分成功的原因,或失败包括部分失败的理由,做到不占糊涂便宜,不吃糊涂亏。提高慢的人说干就干,干完就散,不动脑、不总结,马马虎虎,稀里糊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6、合理:凡事讲理,言之成理,以理服人。 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事事讲理,时时讲理,处处讲理。讲正理不讲歪理,多讲公认的理,少讲自家的理。要让人觉得中国人说话办事通情达理,有理有据,而不是强词夺理。通俗易懂的语言、细致严密的逻辑、生动形象的例证,这些都是讲理、以理服人所必需的,这些都要用心学习。 和气:宽厚平和,随众合群,和蔼可亲。 要胸襟开阔,平心静气,听得进不同意见。要懂得真理不是哪个人的专利,别人讲话即使有错也要让人家把话讲完。要求大同存小异,孔子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由于长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有的人养成上纲上线的习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动不动搞大批判,使人望而生畏。讲话要注意分寸,尖锐的话、伤人的话尽量少讲。中国传统讲究人缘,讲究合群,不要太“各”,要使人愿意亲近,不要让人看见就躲。 7、“利他”是中国人的道义原则,凡事都设身处地地想,替他人着想,换个位置来想,在中国人的眼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别人、理解别人,才能真正找到“知己”、“知心”、“知音”。 8、广结善缘、广交朋友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道德,是利益,也是政策。 9、一是平等待人。庄子说,“物无贵贱,平等无私”,韩愈说,“一视而同仁”。尊重别人亦自重,不亢不卑要自然;平和平易不平板,可信可亲不可辱;对强国不低三下四,对弱国不盛气凌人;对显贵不阿谀奉承,对平民不小瞧慢待。二是诚恳待人。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襟怀坦坦荡荡,讲话实实在在;赞扬人不华丽溢美,听意见要虚心认真;策略灵活不世故圆滑,内外有别不故弄玄虚。三是宽厚待人。孔子说,“宽则得众”。求同真心实意,存异体谅包容;一时分歧不争论,无伤大体不计较;大智若愚,看似糊涂不真糊涂;善解人意,设身处地考虑对方。四是依理待人。苏轼说,“成事在理不在势”。坚持原则不简单生硬,以理服人不强加于人;驳谬误不急躁有理有据,讲主张不说教虚实结合;遵守规矩不墨守成规,待之以礼亦动之以情。 10、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要真正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敬人者,人恒敬之。”人心换人心,真诚换真诚。只有真诚地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真诚尊重;批评别人对自己不真诚,首先要反省自己对别人是否有虚假。在现实生活中,强者、富者、大者处于优势地位,弱者、穷者、小者处于不利地位,讲尊重应特别提倡强的尊重弱的,富的尊重穷的,大的尊重小的。这是一种道德、一种品格、一种文明。 11、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在纵向上继承前人的已有成果,在横向上借鉴与学习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发展中国家要加快建设步伐,少走弯路,更应当面向世界,真诚地、刻苦地、坚持不懈地向其他国家学习。
批判性思考,文章材料库 书是工作总结,而且大部分讲话是在20世纪末 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活泼生动的解释,即使放到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其中引用的话,说明李老对于马克思、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著作做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兵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的实践,日积月累出来的,其中引用老百姓的顺口溜、一些日常生活能见得到的笑话和生活事例,通俗易懂。在我看来,真正领导者,是应该也必须把复杂艰深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出的文章,也应该流露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点,而不是单纯的词藻堆砌、行文花哨,没有任何的思想性和可读性,这一点在今天尤为值得学习和借鉴,写文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好好反思。
只上过几年学,在和平时期,从一个小木匠成为国家的高层领导人,真是不简单。这就是终身学习的力量,这就是正确思维的力量。 印象最深的还是里面关于要不断总结经验的话。 有些同志不重视或不善于总结经验,满足于说干就干,干完就算,结果,工作上辛辛苦苦,道理上稀里糊涂,水平提高不快,工作起色不大。 《善于总结——十谈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天津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1985年6月10日) 任何一项工作要想不断地提高,必须坚持及时总结,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深化认识,做到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因为总结经验是每个人提高与进步的有效途径。我们周围有许多很好的同志,有的相互之间天赋相近,学历相同,经历相似,实干的劲头也差不多,但他们提高和进步的程度却相差很大,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如何对待总结经验。提高快的人每做完一项工作,都要琢磨琢磨,总结一下,找出成功包括部分成功的原因,或失败包括部分失败的理由,做到不占糊涂便宜,不吃糊涂亏。提高慢的人说干就干,干完就散,不动脑、不总结,马马虎虎,稀里糊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学习理论 总结经验 研究工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97年6月29日) 总结经验,这是每个同志提高水平、增长才干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说,我非常赞成大家读书,但离开总结经验,把书读懂、用好是很难的。我讲过这样一句话,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书,会读、会背的甚多,会用、用好的甚少。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而怎么联系实际,关键就是总结经验。只有通过总结经验,才能把理论弄懂弄通。又比如说,我们有许多同志,年龄差不多,经历差不多,天赋差不多,实干精神也差不多,进步快慢却差得很多。原因可以找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有的同志每干完一件事,都要琢磨琢磨,找出对的在哪,错的在哪,这叫做“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而有的同志叫干就干,干完就算,稀里糊涂,马马虎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进步就慢。按时间来说,每年,乃至每一天,干得怎么样,都回顾回顾,琢磨琢磨,我看好处甚多。我自己几十年来,就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想想今天干得怎么样,有没有虚度时间。我个人觉得很有益处。 《同全国统战部长会议代表座谈时的讲话》(1996年12月25日)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总结经验则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干了许多事情,其中有些是完全成功的,有些是部分成功的,有些是部分失败的,有些是完全失败的。实践证明,成功有其内在的因素,失败存在必然的根据,总结经验就是找出那些内在和必然的东西,使其上升到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做到打一仗进一步,吃一堑长一智。 《同天津市部分青年干部的谈话》(1988年4月) 不占糊涂便宜,不吃糊涂亏。 总结经验,是学习理论、提高认识、搞好工作和增长才干的重要环节。要想把实事越干越多、越干越好、越干水平越高,必须抓住这个环节。 这几年,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干了许多实事,有成功的,也有不太成功的。凡成功的一定有正确的东西,要通过总结找出它的规律,做到打一仗进一步。凡失败和受挫折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要通过总结,找到它的原因,才能吃一堑长一智。这样,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占糊涂便宜,不吃糊涂亏,我们的工作就会有大的进步。 《善于总结——十谈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天津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1985年6月10日) 如何把过去做的若干工作,以及现在做的工作,变成做其他工作的积累,比如说,盖楼的经验怎么用在办报上,办报的经验怎么用在搞统战工作上,搞统战工作的经验怎么用在搞农村工作上,这里的关键在于会不会把个别的经历、个别的经验,概括和抽象成一般的东西。 《同全国统战部长会议代表座谈时的讲话》(1996年12月25日) 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一个观点。但是,我们许多同志常常误解为有了实践就一定有新认识,这个理解是错误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之所以产生认识,实践的经验之所以能飞跃,不是轻而易举自然而成的。每一次实践的过程,就是把我们某些看法、某些观念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我们检验思想的过程。拿建筑设计来说,一个建筑物完工以后,有两种产品,一种是物质产品,另外一种是精神产品,我们从中总结出几条经验,然后再拿这些经验自觉地指导下一步的设计。这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提高水平的过程。很多事情你不总结就没有一个明确认识,就找不出一个根本性的东西。而找不到规律性的东西,就总是今天好,明天坏,存在盲目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现象是丰富的,但是多变的,本质是枯燥的,但是再现的。只有抓住本质的东西,才可能预见未来,指导今后的工作。 《在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科技干部会上的讲话》(1985年1月10日) 总结经验,目的是找出事物的必然。 《在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座谈会结束时的讲话》(2001年12月6日) 李瑞环做什么成什么,做什么工作都很有成绩,即使是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工作,我以为核心原因就是他掌握了通用的做事方法。 最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反思找到本质的,可以稳定复现的规律,而不是大量浮于表面的低效重复。 只有这种勤奋才是真勤奋,才不是低效劳动,这一点才是核心,才是关键。 要不断思考,要不断总结经验。
李瑞环这本书是自己多年工作的经验总结,虽然大部分讲话是在20世纪末,但是其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活泼生动的解释,即使放到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其中引用的话,说明李老对于马克思、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著作做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兵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的实践,日积月累出来的,其中引用老百姓的顺口溜、一些日常生活能见得到的笑话和生活事例,通俗易懂。在我看来,真正领导者,是应该也必须把复杂艰深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出的文章,也应该流露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点,而不是单纯的词藻堆砌、行文花哨,没有任何的思想性和可读性,这一点在今天尤为值得学习和借鉴,写文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好好反思。
李老的讲话,接地气,有魄力,突出一个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让人听得下去。机关里的年轻朋友尤其要学习啊。
要真正读点书,研究点问题,工作才能有大变化。
1、木匠出身的国家领导人,马哲水平确实高,看完后加深了对群众路线的理解 2、李很善于利用比喻,比如谈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李比喻到:冬天没有苍蝇蚊子,但是冬天也不长庄稼;夏天有苍蝇蚊子,但是夏天长庄稼,所以人们总是更需要、更喜爱夏天。
什么是世界观方法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能搞得太抽象片面,太原则理论,必须从实践的发展的视角出发审慎认识分析,必须通过具体的细致的创新的实践去检验校准。 往往我们习惯喊口号,口号喊多了就以为自己懂了干了,其实只是自欺欺人是脱离实际,联系实际联系发展知行合一是一个本质的课题,实践是研究理论最根本的课题。
老前辈通过认识过程、研究阶段、把握特点,既抓大放小,又全面部署,具体到一城一街的规划定位,一河一湖的生态保护,他都有着独到深刻的见解。在各类会议上的讲话充分展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践魅力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比如说武松是英雄,那是因为他打死了老虎,他要是打了一只猫,就算不上英雄了。非得出了若干老虎,人们想法对抗,才能出打虎英雄。 《接见参加第四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国代表团时的谈话》(1991年5月13日)
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阐述的观点和理论,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信息和观点所淹没,而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却难以被发现和传播。《看法与说法》正是这样一本书,它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阐述方式,为读者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逻辑。如果你想要深入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或者想要寻找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那么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哲学使人通透,因为问题看得真切,深刻。哲学既给人世界观,也给人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最普遍的原理,把它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也实现了理论自身的中国化发展。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掌握这一理论,用于实践。这样的原理包含: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实践观点,唯物观点,群众观点,发展观点,当中蕴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都是以主客观相吻合为目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等观点和方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解决等。李瑞环同志是学哲学,用哲学的典范,这几本书也为推广哲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非常值得一读.
书中有非常多作者从政的经验之谈,令人大受启发。
从木工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绝非易事,既要能干,更要智慧。没有极高的智慧,即便你是天线宝宝,恐怕也无法直达金字塔尖。李老的讲话,句句通俗易懂、接地气,同时智慧满满,泥腿子都能听懂,剩下的就是看个人领悟了!题外话,吴老的『闲来笔潭』同样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智慧满满,看完定能收获颇丰、有所增益。
值得多次细读
看法独特,见解独道。首长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