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耐着性子把书从头读到了尾。我还上中学的时候就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源氏物语》的介绍,说是日本最古老的小说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其实它也是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所以我一直想拜读一下。 怎么说呢,这本书成书的时间距离我们一千多年了,作者的许多观念和观点,让我们现在人看来觉得不能认同,比如她的贵族等级观念,她笔下贵族阶层男子厚颜无耻和肆无忌惮的对待女人。女人的无能为力 和痛苦挣扎。诚然站在作者的立场和时代 ,我们不能要求她超脱于时代,她只是一个忠实讲故事的人,在她的笔下,女人的名字就是弱者,女人不论出生高贵还是低贱,最后都沦为男人予取予夺的玩物。那时候的女人真是可怜至极,好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残破不堪的时代。 作者几乎通篇都写满了男欢女爱,贵族阶层的腐朽奢华和浮夸的生活 ,没有什么思想深度,但文笔很优美,诗情画意。那时候的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甚深,从服装用度到绘画诗歌。 丰子恺先生的译文充满诗意,给这古老的小说添了文艺色彩和唐诗的美感。 闲来无事 但看看世界这最早的小说,了解一下日本文化的渊源也挺不错!
读此书,不禁暗暗和红楼对比,却是逊色的。但再想想,《源氏物语》较红楼早800年,就肃然起敬了。 对于《红楼梦》我是大爱的,宝玉,贾琏,贾政各个都是性格鲜明的,黛玉、宝钗、湘云、晴雯、妙玉、可卿、尤三姐、宝玉、秦钟、柳湘莲、琪官,各有各的可爱,书中每一处情节都是恰好,故事的塑造自是《源》所欠缺的。 而《源》同样的以花喻人,却是开创者。 这些花是极重要的线索:既明确,又充满特色,非常有利于理解人物情节。由它们衍伸的女子百态,足够说明紫式部作为一名作家的观察之细致,见地之深刻,以及她这一部作品,构思之严谨,笔法之美妙。对于一部小说,这已经是足够的好处了。(摘自知乎) 比如: 源氏之母,桐壶。「桐」乃泡桐,春日开紫色花朵,但格调并不很高。暗喻其形容完美,却「身份并不十分高贵」。 桐壶死后,源氏之父迎娶藤壶。这位皇后几乎决定了源氏公子一生命运,也算是他爱的最深的一个女人。 「藤」即紫藤,同样的紫色,却是更加优雅、高贵的象征。暗喻其「无论哪一方面,都像极了桐壶殿更衣生前的样子」(也难怪父子俩都爱上她呢),而且「出身高贵」。 紫姬(若紫,紫儿),一开始被比作紫草。与紫藤一样,都是高贵的紫色,暗喻她们的血缘关系和相近的容貌,让源氏「无意间竟在这少女身上找到了自己所刻骨铭心恋慕的人儿的影像」。网上有评论说她「色如花,命如草」,也就是这个原因。 但紫姬长大后,书中却又以另一种花来形容她: 「若以花做譬喻的话,当然应该称作樱花咯,不过,却又较樱花更胜一筹,真个与众不同。」 樱花在当时的日本,算是地位最高,最受欢迎的一种。正如同书中多处对紫姬(紫夫人)的评价:完美绝伦,无可指摘。可是她终究已经不是那个被源氏抱来的少女了,虽然看起来美艳温顺,人见人爱,内心其实已经偏离源氏为她设定的,「紫藤」与「紫草」的轨道。 读着读着就会想到《红楼》,同样的以花写人,同样的大量诗词,同样的儿女情长。 或许《源》的情节不够丰富,故事略显冗长,以及莫名其妙的结局,都不能否认ta的价值,单就书中的植物就有上百种。 本是写给贵族女子打发时间的读物,若拆开来看,就好读多了。 最后我想问:女性为何如此柔弱,我们要如何刚强?脱离男性存在,就不会幸福么?若我们都能管好自己,世界是不是会美好很多。
“这本书中叙述涉及三代,历时七十多年,登场人物有四百四十多名,亦可谓庞大矣。”若能沉入其中,细细读下去,感受书中人物的命运无常、世事沧桑,权利欲望中夹杂着爱与恨,痴与怨。难能可贵的是细腻的文笔,春夏秋冬四时景物细致描写,人物形象及性格的刻画,服饰的描写,大量诗词可见作者文字功底。 “本书作者为当时宫廷一女官紫式部。其人生而颖悟,幼时旁听父亲教长兄读《史记》,反比长兄善于记诵。后曾入宫为皇后讲解白居易诗文。又擅长琴筝,并精通佛典。二十二岁嫁藤原宣孝,生女贤子,亦有文名。宣孝早死。紫式部寡居时作《源氏物语》。日本人尊之为古典文学之泰斗。辞典举例,大都首先引用此书中语。此书确系世界最早之散文长篇小说,成立于一〇〇六年左右,比中国最早之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早出世三百多年,比西洋最早之小说集薄伽丘所著《十日谈》亦早出世三百多年。” 若想要完整顺畅读完这本书,需耐心和能融入作品中的情怀,如果不喜欢勉强读完未必能感受到其美。这本书虽年代久远,但文字的优美是不言而喻的。 书中所言在现如今看来,依然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摘录下来,特此分享! 1.只要心地稳重,思虑周密, 对付万事自有主意,便是好女子了。 2.既已成为夫妻,无论何时,必须互相容忍谅解,这才不失为宿世因缘 3.无论何事,即使心中知道, 还是装作不知的好;即使想讲话, 十句之中还是留着一两句不讲的好。 4.凡人总须以学问为本,再具备大和智慧而见用于世,便是强者。 5.为自己计,为对方计, 都应深思远虑,务求善始善终。 6.无论何种学问,用心钻研起来, 便可知道任何才艺都无止境。能够永不自满,锐意进取,实乃难得之事。 7.责人则明,恕己则昏 8.“谚云:‘老实的人一变心,完全变作另一人。’这句话是真的。” 9.原来言语有一种技法:即使是无甚意思的言语,只要从容不迫、斯文一脉地说出,别人听来自然悦耳;即使是无甚深趣的诗歌,只要吟时声调恰当,余音婉转,首句和末句唱得缠绵悱恻,那么别人虽未深解诗歌的意义,听来自感兴味。 🌸🌸关于人物描写: 1.明石女御容姿与三公主一样优雅,而艳丽之相较多。举止端详,气品高贵,好比盛开的藤花,当夏日群花零落之后,独自在晨光中开颜发艳。 2.明石夫人夹在这些高贵的妇人中, 想必会相形见绌,但事实并不如此。 她的举止态度非常优雅,令人看了觉得自惭。气度之悠闲与容貌之妩媚,不可言喻。身穿柳绿色织锦的无襟服、近似淡绿的礼服,外面拴着轻罗围裙,借以表示谦逊。然而人皆对她怀着好感,绝无轻侮之意。她偏斜地坐在一条青色高丽锦镶边的茵褥上,一手扶着琵琶,另一手以美妙的姿势拿着拨子,其神情之优雅,令人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看到这人,好像闻到五月橘连花带实的折枝的香气。 3.此人的姿色好比盛开的重瓣棣棠花,带着露水,映着夕阳。用春花来比喻,虽然与这季节不符,但总有这样的感想。花的美色有限,有时还交混着不美的花蕊。而人的容颜,其美实在是无物可以比拟的。 5.倘把以前窥见的紫姬比作樱花,玉鬘比作棣棠,那么这小女公子可说是藤花。藤花开在高高的树梢上,临风摇曳的模样,正可比拟这个人的姿态 🌙🌙景物描写: 1.此时月亮出来了,晴空一碧,了无纤云。群雁成行,振翅飞鸣,片刻不离。 2.夕阳西沉,天色冥漠,自成佳趣。四周烟雾弥漫,山阴顿觉幽暗。鸣蜩四起,聒噪不已。墙根抚子盛开,迎风拜舞,袅娜可爱。庭前各种秋花,任意乱开。水声淙淙,凉气逼人;山风呼呼,其音凄厉;松涛万顷,奔腾澎湃。 3.四季风物之中,春天的樱花,秋天的红叶,都可赏心悦目。但冬夜明月照积雪之景,虽无彩色,却反而沁人心肺,令人神游物外。意味之浓厚与情趣之隽永,未有胜于此时者。古人说冬月五味,真乃浅薄之见。便命侍女将帘子卷起。但见月光普照,一白无际。庭前木叶尽脱,萧条满目;溪水冻结不流,池面冰封如镜,景色十分凄艳! 4.二月初十日,天降微雨,庭前红梅盛开,色香美妙无比 5.此时云月朦胧,柔丽可爱,微雨初晴,凉风习习。 6.初七夜的月亮清影幽微,照见池面暮烟笼罩,一片朦胧。枝头绿叶尚未成荫,正是风景岑寂之候。只有开在树干不高而枝丫千姿百态的松树上的藤花异常艳丽。 7.冷露凄风夜,深宫泪满襟。 遥怜荒渚上,小草太孤零。 8.此时暮色沉沉,夜天澄碧。 阶前秋草,焜黄欲萎。四壁虫声, 哀音似诉。满庭红叶,幽艳如锦。 此景真堪入画。右近环顾四周, 觉得自身忽然处此境中,甚是意外。 但见云霞弥漫,一望无际;万木葱茏,如烟如雾。 9.天色已黑。黄昏清幽可爱。梅花洁白无瑕,仿佛正在恋慕去年的残雪,疏影横斜,纷纷乱开。微风拂拂,把梅花之香和帘内飘来的美妙不可言喻的衣香吹成一气,竟可“诱导黄莺早日来” ❄️❄️🌿🌿意境美好的古诗: 1.明知浮世如春雪,怎奈蹉跎岁月迁。 2.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 3.生前诚可恨,死后皆可爱。 4.安知海水千寻底?潮落潮生无定时! 5.想不想时已是想。何不连不想也不想? 6.清光似月君堪羡,世累羁身我独悲。 7.一例红尘都看破,何时全断世间缘? 8.涛声哀似离人泣,疑有风从故国来。 9.渐行渐远皆荒渚,从此思君路更遥。 10.雾浓深锁云中雁,底事鸣声似我愁 11.菊花变作层云紫,遥望青天仰景星 12.阅世经风雨,看花到白头。 年年红叶好,总不及今秋。 13.山风吹木叶,叶上露难留。 我泪更易落,无端簌簌流。 14.谁将衫袖拂?人影已茫茫。 着意怜春晓,梅香似袖香。
“山樱未谢之时,当再前来访晤” 初读《源氏物语》,是在三年前的三月,正是大学二年级,每周二和周四清晨的日本文化史课上。紫金港的三月繁花似锦,我坐在窗边,清晨和煦的阳光和风一起,送进来夹杂着花香的清新空气,大团大团的樱花如雪似云,窈窕的花影摇曳在西教富有特色的红色砖墙上。楼与楼之间的廊道设置着精美的枯山水,每逢经过,花瓣便纷纷扬扬落下,轻轻软软地铺在细碎的白沙和石子上。温柔开明的老师道,春光烂漫,你们可外出游赏,无需局限在我的课堂。 当时大约读到了五分之一的位置,因感内容繁琐,便去观看了天海祐希演绎的《千年之恋之源氏物语》作为替代,将书放下了。 今年二月底三月初,开始阅读《失乐园》。久木与凛子于四月第二周的赏樱假期至伊豆旅行,盛开的樱花从星月皆无的夜空翩然落下,落在寂无声息的池面,凛子追逐花瓣的姿态显得妖冶,连雪白柔润的肌肤都染上了樱花的颜色。 那轻灵而曼妙的忧伤让我想要去重溯物哀美学的起源,于是,时隔整整三年,我再次打开了《源氏物语》,从头读起。 此刻身处远离繁华的海滨小镇,日夜伴着潮湿的海风,有时也在心中生出公子流落须磨时的寥落之感。 但是,君可留意,四月的春日夜晚,是多么静谧与美丽啊。 曾映照公子小姐们优美容姿的月亮,如今依旧播撒着清辉,朝着这茫茫然的人世。但那比月色更清丽的面影与愁态,那如月光织成的丝线般细密的倾慕与悲戚,那于无数个孤衾独寝、不能成眠的夜晚里在盈盈泪水中低吟唇齿的心上人的名字,以及那曾执笔写下这一切故事的才情女子,都已消融在这月光里,无迹可寻了。 “小姐可回里面去了,看月亮是不祥的。” 一想到荣枯有数,此身也不能长存,便感到这岑寂月色中的哀愁也愈加深重了。 樱花在我们休息和沉溺的夜里也持续地飘落着。在如此周转着不知怜惜、不知停息的时间里,生命真是如同露水般短暂啊。下次你路过,人间可有我? 仿佛一切都是幻影。 难道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彷徨里空送青春岁月吗? 想要触碰的人并非没有,但一旦想到今宵的一切灿烂都必将流逝,便将还未伸出的手缩回了。 不可结缘,徒增寂寞。 “月亮出来了。你且走出来些,目送我出门吧。” 成为那个目送着对方离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那么,还请你看着我先转身吧。 山樱未谢之时,若此身未灭,当再前来访晤。 2024年4月18/19日
《源氏物语》2020.08.02 花了4个月时间,我才将《源氏物语》读完,读完书的那一刻,我有长吁一口气的暗喜。喜的是我终于可以阅读别的书了,我向来不习惯同时阅读几本书,因为我觉得这样会影响我看某本书的感受和理解。《源氏物语》读的如此拖拉,既有我自己工作忙静不下心来加上懒惰的因素,也有这本日本文学作品本身的一些我不太适应和不吸引我的因素,主要就是书里人物的男女关系太乱了,这乱是既淫乱也混乱,颠覆三观毋庸置疑。就连梁文道在他的读书节目《看理想》中讲到《源氏物语》这一期时,也说到这是本淫乱的书。正因为读的慢,这本书的好多情节内容都留下印象了,并不像某些读过便忘的小说。因此试着写一下自己对于此书的一点理解,也许是相当片面和肤浅的,毕竟只读过一遍,而且是第一次读日本古典文学。 《源氏物语》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大约成书于1000年,换句话说,这本书是一千多年前写下的。小说作者是紫式部,日本平安时代的一位女性,可紫式部并非她的真实姓名,紫是以书中女主人公的名字给她冠姓,式部是她父亲的官名。这本书在日本有着极高的文学地位,日本人对它推崇备至,但影响如此深远的一部书,其作者竟不知道是谁,令人叹息。后世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作为日本古典文学名著,这本书被誉为日本《红楼梦》,但实际上它的成书年代比我国的《红楼梦》要早七百余年。许多人会将此书跟《红楼梦》做比较,非要争个孰优孰劣。但我太愿意将这两本书相提并论,成书年代不同,作者身份不同。综合来看,两本书都是讲述贵族奢靡腐化生活,都蕴含浓浓的佛教思想,都有男权对女性的压迫,也有女性觉醒而反抗,男主人公都是丰神俊貌美男子,都是终日在女子间流连的多情胚子,都是人物众多而个性各异,等等,但两本书不同的方面也不少。 《源氏物语》,顾名思义,讲述的是源氏这个人物的故事,日本的“物语”一词可理解为故事、话本。 源氏是一位被贬为臣籍的皇子。他不仅有着盖世无双的美貌,还非常有才华,能弹琴,善舞蹈,会书画,可治国,个性非常复杂。最要命的是,他耽于色情,荒淫无度,有无数情人,可偏偏他情商也高,能周旋在众女人中左右逢源,对每个女人也尽心付出照顾到底,因此真正怨恨他的女人不多。最看不过眼的是,只要是他偶然听到或瞥到的女子,一旦他色心起,他就不管这些女性是否已婚嫁,也不管这些女性是老或幼,总之他本性是见色起意,不达目的不罢休。而更过分的是,他对素未交往的女子,为了求爱,信口开河地发表各种爱的宣言,总能给自己的好色行为捏造各种缘由,比如所谓的宿世深缘,努力塑造自己的情痴情种形象。可怜的女子们,一个接一个,被源氏哄骗到手,这既是那时的女子地位低下没太多反抗能力,也因为源氏实在攻势太强。当与胧月夜的偷情行为败露后,源氏得到了惩罚,他被流放须磨三年,在这远离京都的荒凉之地,源氏依然不甘寂寞,得到了明石夫人。这位明石夫人是书中众多女子中,难得的一位拎得清想得透彻的女性,她深知出身卑微,配不上高贵的源氏,所以一直韬晦谨慎。流放获赦准许返京的源氏,好色心有所收敛,似乎更在乎家庭了,而这家庭其实是同时住着源氏的好多位夫人。经过流放后的源氏,他的思想确是有了一些转变,胡作非为的事少了,处事更加稳重。在众多女人之中,源氏最钟情的当属紫夫人,紫夫人从十岁起就被源氏强抢回家中抚养教导,长大后成为源氏第二位正夫人,因为第一位正夫人葵姬被六条妃子生灵作祟而死。我个人看来,紫夫人之死是很突然的。对于源氏的作为,紫夫人虽表面不露声色,但内心是有怨气的,最终抑郁成疾。虽然她生病了,时好时坏,但我觉得她不会就那样病死的,毕竟她还一直有出家的念想。我想,紫夫人最遗憾的也许是她终生未育,她那么喜欢孩子,由她抚养长大的明石皇后多么优秀。紫夫人去世后,源氏也终于知道他多么地爱恋紫夫人,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吧。源氏一直怀揣的出家决心此时更强烈了,可是,作者并没有让我们看到源氏的出家,更没有告诉我们源氏如何死去。作者很有心思设计了《云隐》一帖,本帖只有帖目,没有内文,只有空白一页纸。作者不愿交代源氏的死况,只留给读者们无限的遐想,同时也减少了读者们对于源氏之死的悲伤,根据前后文,我们只能知道源氏晚年在嵯峨寺度过了一些岁月。纵观源氏一生,他前半生过得风花雪月恣意色情,他后半生有点浪子回头的意味,我对于源氏这一人物可谓是爱恨交加。 源氏死后,书中最后“宇治十帖”的主要人物变成了他的后代——薰君和匂亲王,这两个人都很好地传承了源氏的劣质——好色多情。薰君稍比匂亲王虚长几岁,但两人也算是同时长大的手足,只是各有特点。薰君天生自带香气,个性隐忍克制冷静,品性有善良的一面,我将薰君比喻为此书中的一股清流。薰君有求佛问道之心,可正是这份道心成为了他面对爱情时犹豫不决的主要障碍。虽比作清流,薰君也并不是完美的,他有道心不坚的时候,他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钟情倾心于大女公子,他也会移情别恋生出许多贪嗔痴念。准确地说,薰君不是源氏的儿子,他是柏木与源氏之妻三公主的私生子,源氏一生偷情无数,晚年却被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对此是相当怨恨的。匂亲王是明石皇后之子,亦即源氏之外孙,这位亲王仿效薰君的香气,特意将衣服薰得非常香,对于有香气的东西异常喜欢。他长得俊美高贵,情话绵绵,但是他品性不好,会抛弃所厌倦了的女人并且送去当侍女,在这一点上,源氏比匂亲王好太多了。当薰君和匂亲王碰到八亲王的三位女公子后,明争暗斗到了白热化,正是这无聊可恨的争斗,使得三位女公子命途多舛。当初薰君出于求道之心来到宇治,因缘际会下爱慕上大女公子,可见这道心并不坚啊。大女公子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她坚守本心,富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反抗勇气,对于薰君的求爱,严词拒绝。后来她为了解脱自己,提出让妹妹代替嫁与薰君,这多少有些自私在里面,也许这也是作者身为女性的局限性吧。当然,薰君也坚守本心,只爱慕大女公子一人,并不接受大女公子的提议。薰君为了解脱自己,干脆玉成匂亲王和二女公子的好事,以求一劳永逸之效。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薰君想的那样发展,大女公子竟一病不起,香消玉殒了,书中最后有交代原来大女公子是被鬼怪索命的。我原以为薰君可以跟大女公子不求你浓我浓,但求同赏春花秋月,共话人世无常,可作者就这样残忍地安排她死去了,真是人世无常啊,到底意难平。大女公子死后,因为实在是难以忘怀,薰君开始了寻觅替身的荒唐事,但可笑、可怜又可恨的是,两个替身都被匂亲王夺去了,正是二女公子和浮舟。失去了大女公子的薰君,我觉得他像傀儡般活在世上,失却了灵魂,虽然见到一些女子会动情,但都是替身罢了,最终的内心归宿仍是大女公子。所以他最后得知浮舟仍活着时,还要去找她。而浮舟,这个人如其名的女子,身世飘零,如孤舟随波逐流般生存于世上,有可怜之处也有可恨之过,她的情感在薰君和匂亲王之间游走,最终她内心的天平倾向了匂亲王,但她又不能彻底离开薰君,这种内心的情感纠葛痛苦让她不堪承受,她决心投江自尽。自杀未遂的她,决心出家,远离俗世尘缘,对于人生的舛途,浮舟只能如此反抗了。这本书结束的很突兀,好似嘎然而止,我们无从得知薰君是否能再见到已出家的浮舟,也不知道浮舟是否青灯黄卷到老,匂亲王有否得知浮舟未死的消息。作者将这些都留给了我们自行想象。 从书中所描述源氏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古代贵族社会的生活,既有权力的斗争,也有男权对女性的压迫,还有贵族上位者对女色的沉迷。日本古代的女性地位低下,甚至没有地位,就连作者的真名也没有留传下来,只知道她本姓藤原。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求得生存,终日被养在深闺,娇娇羞羞的,时刻要防止被男人见到,和男人会晤要隔着帘子、帷屏或者躲在另一个房间,终生见到的男人也许只是父亲丈夫和儿子这三个人,生活得非常局限和悲惨,这样的女性在本书中随处可见。可喜的是,在本书中,仍然有那么几个富有独立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女性,但她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用来反抗男权的做法基本都是出家或死亡,比如浮舟的出家、大女公子之死,既无奈又让人痛心。 虽然这本书是日本文学作品,但在书中常常见到中国文化的影子,比如汉诗、中国的丝织物等等。古代日本常常学习中国文化,透过本书,可以得知紫式部就很推崇白居易的文学作品,在写作此书时多处引用《长恨歌》。除了引用《长恨歌》,还看到直接引用一些日本人写的汉诗。这本书还经常提及人世无常、万物虚无、后世轮回、宿命思想等这些佛学理论,书中多个人物都以向佛修道为终极人生目标。可见当时中国的儒学和佛学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日本。 《源氏物语》如此备受日本人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本书体现了“物哀”。这“物哀”一词,我是通过本书才第一次认识的,可见我的文化视野甚是狭窄,实在惭愧。“物哀”理论是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我们不能将“哀”狭隘地理解为哀伤、悲哀,这个“哀”可以理解为人发出的各种感情,哀的日本语原是个感叹词,可以用在所有情感上。简单的说,“物哀”就是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抒发,是有美感的。那么,《源氏物语》是如何体现“物哀”之美的呢?这是我在思考也很好奇的问题。为此我看了一点相关解读,原来“物哀”是非道德、非伦理的一种纯粹的美意识,以“情”压倒一切,这样理解的话,那就不会再对《源氏物语》一书中各种不顾伦常的无下限毁三观的男欢女爱觉得匪夷所思了,但我仍然对这种“物哀”文化难以接受,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美感,可见我的骨子里深受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影响。对于“物哀”,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的思想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对大自然的感动。但抱歉的是,此刻的我对于“物哀”的理解尚很有限,所以对于《源氏物语》之美感的体验也是有限的。
阅读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浸润其中或达一年有余。几天前我就在想啊,几天之后的今天我应该辉耀出自我更多的热情与之优待。日本古典文学的泰斗之作:女性笔下男性求爱的辗转不得,女性眼中香贵的男性气质。较之我国的红楼一梦,“或雅”、“或柔”、“或放肆”… 世代摩拜,微末俗语,我不敢嚣张僭越。 下文的此类种种是我个人于此阅读后的成长见证。 欣喜之情,难于细述! 我将从四个方面来浅析: 雅:丰子恺老先生的笔译,温韵精雅。何人口中不言诗!长篇佳作,人物众多、关联不易,译者甚劳。自我偶发矫作之感,着实不该。 正:书中有对个人三观于正途规劝的功效。看到弱势群体在受无理责难时你的心理变化。男性对女性直男式的冷落旁观、得不到想毁灭的居高临下的偏见…你都可以跳出自我的肉身,于两我间的对话审视! 趣:三代六个男人的妻妾求偶,微析人性的百转千回。何为好色?何为色情?何为爱情?何为缘分?不受世人讥评!讥评自衬之语,屡出颇多… 幽:日本平安时代女性的被求爱、女性的媚权贵、女性意识里的桎梏牢笼…女性站在了权势沉浮的舞台中心,等级分明。细腻幽深处,思虑有异。 慰亡情、易不惜、遍网撒。 爱情苦,甚苦。 千年来,人性无变。 科学配偶与治国方略有别,仅此而已。 词不达意,闲散乱语,不知所言。 我定会记住这段时日的阅读感动… 喜欢。
终于读完了。 读完来说一句,读一半而写的此书书评,实在是我肤浅了!后半部的人无比之于前半部逐渐有了灵魂。 后半部人物与情节的刻画终于不再是简单的“淑女佳人郎情妾意”了。女子开始排斥男子的追求,并为此做出了努力,结果可能多有失败,但失败亦有灵魂,而其中不乏成功者(八亲王的女大公子,落水后被人救起的浮舟)。此书中描写的古代女子势要依附男子而活,她们独居闺中,若不慎被男子窥见面容甚至裙裾,则被人视为“浪荡”,更别提男子强行深夜留宿了。这种社会氛围下,对于痛失双亲的贵族女子,其生活之艰难可以想见!更别提普通人了! 男子也终于有了薰大将这样“勉可”称之为“君子”的人了,可即使如此,对于不慎窥见的女子裙裾、手书,依然会色欲熏心地猜测女子芳容而色心渐起。对于八亲王的遗女们,以遵守亲王遗言为名,欲强与两位女公子欢好。其心可诛! 其他男子如冷泉帝,匈皇子,源氏,紫黑,柏木等等等等,简直行走的牲口,简直遇到母狗都会四处发情。 本书比红楼早了八百多年,比水浒三国早了三百多年,因此虽被视为日本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作,但不该拿来与中国的四大名著相较高下。从书中可见日本当时糜烂荒淫的贵族生活,以及女性作为男性从属和工具的被压迫地位。然而作者可能并未有抨击或前卫的反封建思想,只是记述与讲述,毕竟本书本就是日本宫廷当时天皇与女眷们的消遣娱乐。书中出现的诗歌虽不能与中国当时的诗歌相较,然而胜在数量,其中亦不乏优秀之作。 小说情节重复实在严重,有些情节可一两句一带而过而不必详述(如转达旨意、转述轶事等),人物若非反复提及名字,很难让人记住,毕竟很多人物个性、情节相似,因此读到后面评论中经常会看到有人问xx是谁来着?xx好熟悉的名字诸如此类,原因在于人物缺少灵魂。若删删减减这些相似之处,恐怕长度要少去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最后,丰子恺先生的翻译文笔让此书增辉不少,而先生非常谦逊地认为没有表达原文的魅力。可如若不是先生文笔精妙,文字功底深厚,并在很多诗句中给出注释,此书对于中文读者的魅力将暗淡不少。 如果不是慕名了解这本世界上第一部上篇小说,不推荐阅读。故事是在乏味。 题外话,读本书从一开始便有很多读者在评论中标注“渣男”等评语,虽然一千多年前的作者写此书时本意却非要批判男权社会,然而整本读下来,女子之困境实在无法让人无视而专心于贵族情感生活的描写。在后半步评注中还时时能看到很多厌女评论。这可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先辈们努力下女性已经能在很多领域有发言权的今天!能看到那种精虫上脑的批注实在令人生理不适,而更加说明男女平权道路之多艰!!!吾辈当自勉!
《源氏物语》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部式,创作时间是11世纪00年代,全书78万字,我阅读时间为34小时34分钟。 前段讲述源氏与紫姬,中间粗略讲述夕雾与三公主,后段讲述薰君与浮舟。 源氏到处留情,可每次留情即深情,不知如何评判对与否,他并没有把女性玩弄,只是每个女性都不完美使他无法钟爱一人。有人把这部小说与《红楼梦》对比,我并未看过,所以无从判定,也有人把源氏比作西门庆,我觉得不可比较,西门庆属小人,他恋慕的女子使用卑鄙手段也要得到。而紫部式源氏本身就是气度翩翩,才貌过人,很多女子仰慕于他,好似被他睡就是求之不得的事情,而他看中的女子也并不强求而是与其谈及感情。但是在那种大环境下女人能拒绝实属不易。 夕雾(源氏与正室葵姬之子)喜爱三公主,并娶她为妻,柏木虽与二公主喜结连理,却心心念念三公主,花言巧语下三公主与他夜夜缠绵并怀孕生下了薰君,夕雾知情并不戳穿,而后柏木因为愧疚郁郁而死。 薰君留情但专情,他把所有的相思与爱都放在八之宫大女公子身上,大女公子也爱慕薰君但总想成全妹妹与他欢喜,而薰君为了能娶大女公子,不惜私下牵线与皇帝宠爱的三皇子与妹妹并秘密结婚。而后大女公子因为担心妹妹,而又路途遥远三皇子并不常来怕抛弃妹妹,使大女公子最终愤愤而终。后遇八之宫的私生女浮舟,相貌酷似大女公子,他想让她替身与她,把她安排在了大女公子之前的去处,后因又被三皇子倾慕,使得浮舟不知如何抉择选择自杀,被救起时出家为尼,结局是薰君找到她,但是她并未相见。 其实人物牵扯居多却是很好理解,花心只是那时环境造就男子为强女子本弱,导致无法懂得拒绝,如果按现在想法评价源氏我觉得不妥,这与新时代男子选择恋爱对象皆相同,总是寻觅那在他心中十全十美之人,导致恋爱与分手轻易提起盖过,也不觉不对。
《源氏物语》【日本】紫式部 著 丰子恺 译 人文 2014 1.有人说《源氏物语》是日本的《红楼梦》,我说也能说成日本的《金瓶梅》:以朝代更替、人生随之起伏、世态冷暖为主线,主人公源氏公子是当朝桐壶皇帝与更衣(二等嫔妃)所生,父皇在位时源氏公子被众星捧月,父皇退位乃至驾崩后,权臣专横,源氏失宠,一落千丈,自行流放,体悟世态炎凉。两年后当朝朱雀帝念及父皇遗命,又召源氏重返京城,后朱雀帝让位,小皇子冷泉帝(名为桐壶帝与藤壶所生,实为源氏公子与藤壶所生)继位。后源氏娶了年轻的三公主,却被柏木大将偷吃,生下了薰君,薰君又与源氏的外孙子——匂皇子争风吃醋,惹出风流韵事,感觉就是孽缘绵绵无绝…… 2. 其中也不乏风流韵事,主人公源氏公子貌似潘安,情如宋玉,才比子建,男人女人都喜欢;桃花运似唐璜,老少远近都沾染,下至十岁紫姬,上到年近六旬的老内侍,远到无名宫女,近到父皇皇后(有点像唐高宗李治与唐太宗后宫武则天的故事)、皇子冷泉帝的女御(第一妃子)、义女、堂姐妹等都能让他着迷、倾情或发生风流韵事。 3.不服高人有罪!“大家就是大家,高人实乃高人”——丰子恺的翻译,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加之亦古亦白的文体和如诗如乐的行文韵律,词意精准唯美,语境悠远隽永,读来朗朗上口,丝毫没有“翻译”之迹,感觉就是中国民国时期文人的文风!这是我读过的除了《桃花扇》《西厢记》等四大名剧外,最使我陶醉的文笔! 4.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才发现以前读的不少译文就是狗屎一坨! 5.书中人物的吟诗和答诗句句有典,美妙绝伦,多出自《古今和歌集》,白居易等中国大诗人名诗名句也屡见文中。
作者在书中表白:“作者女流之辈,不敢侈谈天下大事。”所以作品对政治斗争的反映,多采用侧写的手法,少有具体深入的描写,然而,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出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权力之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主人公的荣辱沉浮都与之密不可分。总之,《源氏物语》隐蔽式地折射了这个阶级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堪称为一幅历史画卷。
紫式部《源氏物语》 多年前睿文即通读了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译者为丰子恺,但其书前无序,后无跋,排版错乱,读来不能尽得其妙。故今重读,阙遗补漏,消弭罅隙。 《源氏物语》成书于1006年间(此时正值中国大宋景德年间,亦即宋真宗赵恒。),是世界上最早的散文体长篇写实小说,日本人尊之为古典文学宝典,对日本文学的后世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源氏物语》叙述了一位梦幻般的俊美男子“源氏”的一生,表现出日本平安时代宫廷生活的人情百态,为平安盛世的贵族生活留下翔实而丰富的历史典藏,虽非正史,但紫式部因熟读司马迁《史记》而因袭着墨,自然有斤斧遗痕,故此,在一部百万字的巨著中,如若摒弃作者的身份认同,倒觉得读者在阅读一部大部头的华夏文籍,仅涉及“中国”就有62处,中国产,中国式,中国猫,中国香,中国绸,中国丝,中国绢,中国锦,中国绫,中国纸,中国船等,引用白居易的诗就多达12处,可见,自遣唐使西渡,如过江之鲫,直到公元十一世纪,往来不绝。中国文化影响之深远于此可见一斑。 《源氏物语》的译者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石门镇人。画家、文学家、翻译家、艺术家、音乐教育家,因师从于李叔同,故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音乐方面的造诣与启功,汪曾琪先生齐名,因东渡求学,深得日本“浮世绘”之要旨,归来便以市井入画,世俗画之滥觞皆源于此,是一位在诸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主要著作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艺术趣味》《率真集》;译作有《源氏物语》、屠格涅夫的《初恋》和《猎人笔记》等。 在该部作品的后记中,丰子恺先生曾言:“关于此书之注释本,在日本甚多,主要者可举六种:藤原定家《源氏物语注释》、四辻善成《河海抄》、一条兼良《花鸟余情》、三条西公条《细流抄》、中院通胜《岷江入楚》、北村季吟《湖月抄》。现代日语译本亦甚多,主要者为谷崎润一郎译本、与谢野晶子译本、佐成谦太郎对译本。今此中文译本乃参考各家译注而成。原本文字古雅简朴,有似我国《论语》《檀弓》,因此不宜全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今试用此种笔调译出,恨未能表达原文之风格也。”先生言之凿凿,令人笃信不疑,但如睿文这般愚钝之人尚且明白,先生如此大费周章的“二度创作”,已是令人拍案,自然会联想到裴松之注《三国志》,汇百家之长,以成其大。 “且说源氏公子走进他所指望的邸内,果然不出所料:人影寥寥,庭阶寂寂,这光景教人看了十分可怜。他先去访问丽景殿女御,和她谈谈当年种种旧事,不觉夜色已阑。二十日的缺月升入空中,庭前高大的树木暗影沉沉,附近的橘子树飘送可爱的香气来。女御虽然上了年纪,但仪态端庄,容貌昳丽。虽然不复有桐壶院的宠幸,其人还是亲切可爱。源氏公子回思往事,当年情状历历在目,不禁流下泪来。此时杜鹃又叫起来,大约就是适才篱垣边的那只鸟吧,鸣声全然相同。此鸟逐人而来,源氏公子觉得极有风趣,便低声吟诵古歌:“候鸟也知人忆昔,啼时故作昔年声。”又吟诗道:“杜鹃也爱芬芳树,飞向橘花散处来。此时杜鹃又叫起来,大约就是适才篱垣边的那只鸟吧,鸣声全然相同。此鸟逐人而来,源氏公子觉得极有风趣,便低声吟诵古歌:“候鸟也知人忆昔,啼时故作昔年声。”思念往昔,不胜愁叹。只有访晤故人,方得安慰寸心。惟旧恨虽消,而新愁又生。趋炎附势,乃世之常态。因此可共话往昔之人,寥若晨星。何况冷冷清清,无可消遣,怎生是好?”女御听了这番话,深感世变无常,人生多苦,那沉思冥想的神色异常悲哀。大约是人品优越之故吧,样子特别可怜。女御吟道:“荒园寂寂无人到,檐外橘花引客来。”回答的只此两句诗。源氏公子将她和别人比较一下,觉得此人毕竟特别高超。辞别女御之后,装作顺便的样子,走到花散里所居的西厅前,向室内张望一下。花散里久不见源氏公子,相见之后,加之他的美貌盖世无双,便把过去的怨恨尽行忘却。源氏公子照例情深意密地和她谈此说彼,想来不是口是心非的话吧。 凡是源氏公子所交往的女子,不仅花散里一人,都不是寻常之人,都有独得的优点。因此相见之下,两情融洽,男女双方互相怜爱不尽。固然也有为了公子久疏问候而伤心变节的女子,但公子认为此亦人世之常情。刚才中川途中篱内的那个女子,便是因此而变节的一例。” 这是一段极为典型化的散文体,语言古雅、清丽,意趣动人,于字里行间便可翩然入境,盘桓其间,多于忘我。之所以日本文坛的后来者把此书奉为圭臬,仔细读来,便觉文脉一系,常有溯源。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常有法古之妙笔,并非“空中楼阁”。 大汉奸胡兰成所著《今生今世》的著述,是《源氏物语》的极好翻版,看似妙笔天成,实则欺世盗名。可见,阅历与医生临床一般无二,光怪陆离的表象下,总能见腠理而识膏肓。 另外,书中所列“唐装”、“蹴鞠”,倏忽间眼前一亮,唐装尚好,和服早已演绎了今日的古风,而蹴鞠则兴于大宋之宫廷,盛于镰仓幕府之阙下,何以两国都于此无缘?岂非咄咄怪事?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是源氏公子和与文中众多女子的写照。 《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上半部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下半部描写了源氏儿孙后代的爱情故事。 源氏貌美惊人,才华横溢,为人稳重谨慎。其生母是出身低微的桐壶更衣,独得桐壶帝的宠爱。诞下源氏后不久逝世,桐壶皇帝对源氏亦宠爱有加。后来,桐壶皇帝又娶了酷似桐壶更衣的女御藤壶。源氏12岁行冠礼之后,娶当权的左大臣之女葵姬为妻,但葵姬与源氏关系并不和睦。缺乏母爱的源氏逐渐爱上了这位后母藤壶,并乱伦生下一子即后来的冷泉帝(长相酷似光源氏)。爱而不得是光源氏爱情的第一个悲剧。藤壶皇后也是诚惶诚恐,后出家以此赎罪。苦恼又多情的源氏无奈继续寻花问柳以填补内心的孤寂。 一般女子都是无法抵御温柔又貌美的源氏。然也有几位故作清高的女子会拒绝源氏。如冷酷无情的空蝉让源氏多次扑空,源氏多番挣扎后只能作罢,然每次遇到无情之人恐怕他都会想起空蝉吧。这位空蝉实际也是难以抵抗源氏的,只是自己是有夫之妇,恐世人非议,不得不表现为无情的样子拒绝源氏。 随之源氏又邂逅了花散里、末摘花、夕颜等众女子。温柔善解人意的夕颜让源氏爱慕不已,然夕颜突然的暴亡让源氏伤心不已并因此大病一场。 病愈进香时源氏遇到一个女孩,她酷似自己日思夜想而不得相见的藤壶,得知她是藤壶女御的侄女,兵部卿亲王私生女紫姬,源氏就想方设法争取了这孩子的抚养权,并悉心调教,把她打造成心中完美的女子形象。后来紫姬确也生得亭亭玉立,源氏对她越发爱慕了。多年的恩爱,紫姬几乎就成为了源氏的正妻。应该算是最幸福的女子了。好想说,好一个萝莉养成记。尽管有这样一个可人儿,源氏天性的多情不会止步于此。 源氏正妻蔡姬诞下一子,名唤夕雾。而蔡姬也从此香消玉殒。 源氏后来在被流放遇到了明石姬。她虽出身卑微,然仪表不凡,琵琶技艺当世独一无二,为排遣寂寞,源氏公子与明石道人的女儿明石姬结合,后生一女,被选入宫中做了皇后,源氏对她们还算是照顾有加(这对母女命运还是不错的) 源氏近40岁时,朱雀院出家为僧,源氏奉旨将朱雀帝之女三公主娶为正妻。紫姬终因心力交瘁,病卧在床。早已觊觎三公主美貌的内大臣(最初的头中将)之子柏木多次私会三公主,柏木的一封情书被源氏发现。柏木惧悔交加,一病不起,英年夭折。三公主生下容貌与柏木毫无二致的私生子薰后,因不堪心理折磨落发为尼。源氏虽也生气,但还是感慨自己曾经做的乱伦之事如今算是遭到报应了吧。看见熏君极其可爱,且相貌不凡,终于放下了一切并好好将他抚养成人,不得不令人佩服源氏的宽宏大量。 所以,尽管源氏多情,他的优点实在太多了,也是一位非常有情趣的人,所以实在讨厌不起来吧。 源氏之后的故事还是有点长。。。但我只喜欢看源氏的故事。文笔还是很美的,总体值得品读。
“生前诚可恨,死后皆可爱。”
《源氏物语》这本书读了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总得来说收获颇丰。书中人物众多,且个性鲜明,涉及的平安时期的风俗也很多,另外还有许多日本的和歌与中国的唐诗。读完后,对认知有了很大的开拓。但由于是日本平安时期的小说,说实话,里面的价值观和社会风俗与当代价值观格格不入,读起来难以理解。但还是耐着性子读完了,个人理解主要有一下六个方面。 首先是客观来看有三个比较感兴趣的方面:物哀,病态美,佛缘因果。 1.物哀。 日本三大美学理念:物哀,幽玄,侘寂。其中物哀最为人所熟知。读这本书,个人对物哀的理解就是,对美好事物的感叹,它有时候并不只是表现为单纯哀伤,而是面对某一珍贵事物时对自身生命短暂,万物终将消亡的感叹。比如桐壶皇后去世后,以及其他爱人离去是,源氏总会想到人世虚无,欲皈依佛门。另外,书中最能表现物哀的我认为还是景物描写。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人物感情最好的代表。其次,书中多处景致描写总会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让人悲叹人世。比如:刚开始对源氏外婆住处(也就是其母桐壶更衣的住处)的描写,荒草丛生,凄凉无比。由于是第一次读,只记得几句:其时凉月西沉,夜天如水;寒风掠面,顿感凄凉;草虫乱鸣,催人堕泪。 2.病态美 不仅仅是日本平安时期,好像古人都对病态美有一种特殊的执着。比如:春秋末期的西施,红楼的林妹妹,都是带有一种柔弱的病态美人。而《源氏物语》中有多处女角色生病后,源氏觉得格外可爱。印象最深的就是源氏与三公主结婚后,连续三天留宿三公主处,紫姬第一次感到了长夜难眠。原文是这么说的:紫姬多年以来不曾尝过独眠滋味,如今虽然竭力忍受,还是不胜孤寂之感;那茫然若失的神情,非常可怜而又美丽。反正再读这本书是,看到最多的形容词便是非常可怜可爱。 3.佛缘。 在文中,我发现佛教占有重大的比例。基本上在那个时期干啥都不开僧尼,而且上至皇上皇后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信佛。比如:皇后每年八月都会讲经(好像是《法华经》),而且生病了也会请高僧来念经祈祷,药倒是成了辅助了。另外,文中人物的名字也富有禅意。比如:空蝉,夕颜,浮舟等。个人觉得,日本平安时期之所以如此信佛,深层原因可能是自身民族心理:物哀,认为人生虚无,今生受苦,来世定能享福。另外还有可能是统治者的政治策略,借以来精神镇压平民,给贵族的罪恶打掩护。另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就是:如果一个女子无缘无故被侵犯了,或是被男子纠缠,那么当时的人就会说这是“宿世姻缘” 而该女子也大多会相信,可能这样想能自我麻痹吧。 另外,从大的故事线来看,整本书就是一个因果关系。前半源氏小时候喪母,缺少母爱,而对桐壶皇后纠缠不清,即使是后来独宠的紫姬也不过是桐壶皇后的替身罢了。(当然,这种想法有点弗洛伊德话了)但,小时少母爱,长大“恋母”这不正是因果吗?另外还有一个大因果。源氏的过分完美化以及最后的万事皆空,人世皆虚无。因为:完美,果为:虚幻。理想化的完美本就是虚幻,无非是人心中的寄托罢了。这也是紫式部如此结尾的原因吧:他左思右想,不禁猜测:自己从前曾经把她藏匿在宇治山庄中,现在或许另有男子模仿了他,把她藏匿在这小野草庵中吧?人心变化万千,浮世景色也亦流转不停。有因必有果,有人的地方也必有故事。 另外三个方面是从今人视角来看的,主要有女性崛起,贵族走向衰败,与《红楼梦》的比较。 1.女性崛起 书中的女性命运大多为悲惨的,就算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紫姬以今人视角来看依旧悲惨。虽然紫姬受源氏宠爱,但终究还是要与其他女性共侍一夫,即使源氏再宠爱她,也不能做到夜夜相伴。在我看来源氏对紫姬的爱或许有真心,但更多的还是占有。比如:晚年,紫姬想要出家,源氏硬是不肯,最终紫姬郁郁而终。虽然,紫姬在当时看来,完美无缺,为人处世,仪态方面无可挑剔,性格也端庄完美。但由于当时社会背景及时代的局限性,她的一切都源于男主源氏,她虽老是因为源氏的多情而生气,但最终还是选择原谅包容他。可以说紫姬已经做到了当时时代的最好,甚至略微领先于时代,但用今人视角去看,难免有点过于附庸源氏。另外,还有许多女性对源氏的轻薄感到不适,但大多因为身份原因,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认为这样做有误。比如:空蝉,为了保住自己的贞洁而出家,在现在看来具有女性反抗暴力的进步性。但仔细想来,空蝉之所以拒绝源氏,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已经嫁人,碍于身份,不能从了源氏,但心中还是有源氏的。丝毫没有觉得源氏这种做法本就不对。(自己已有葵姬,还到处沾花惹草)而她出家也只是逃避,但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在那个时代,除了这样,别无他法。总之,书中,对源氏抱有厌恶的女子,多少都具有进步性,只是因为时代的局限,而限制了他们的脚步。因此,紫式部竭力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源氏,希望能挽救当时女子的悲剧。因为当时的男尊女卑,女子的幸福只能寄托于丈夫的贤良上。 2.贵族政治走向衰败 这个也是站在我们的角度上来看的,书中将平安时期成为末世,我认为有以下原因:首先,社会风气上以男子风流才是正道,老实人反而令人担心。比如:刚开始桐壶帝认为源氏是个老实人,为人敦厚诚实,觉得他这样不行,替他担忧。但纵观全书,源氏没干过几件正事。 其次,世人皆以门第尊卑看人,封建等级观念太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明石道人嫁女,因为自己身份卑微,对源氏百般谄媚,后来源氏答应了,却又担心自己的女儿到了京城,会因身份被嘲笑。另外,还有“雨夜评论”,给女子排行。后来,我特地去查了一下,平安时期的政治,任人唯亲,按血统论地位。但凡女子嫁入皇室,整族光荣,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难怪书中但有地位的家族都希望女儿入宫。 最后一个原因,是从书中感觉到的,更像是一种现象。一代不如一代。源氏堪称容貌与才华天下无双,而其子夕雾略逊。源氏的小舅子家也是如此。但个人感觉,之所以一代不如一代,与近亲结婚有一定的关系。 3.与红楼对比 《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粗略比较一下是挺像的。都讲了,一个男子和一群女子的日常,且结局都是万事成空,虚无缥缈。但细品一下,不同之处很多。(由于个人学识有限,只能简单说说自身感受)首先,语言方面:我自己更喜欢《红楼梦》,源氏物语在用词上虽然有一种幽森美,但词语相比于《红楼梦》来说较为匮乏。就拿人物描写与日常生活场景来说,红楼梦更为细致繁琐,意味深长。比如:林妹妹进贾府的察言观色,还有对每人的衣着描写。其次,在立意上,红楼梦更为深远。就单拿思想来说,源氏物语以佛家思想为主,而红楼梦三家均有涉猎。 最后,就是对于人物的塑造上。源氏物语,大多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比如:描写源氏的美貌,总借他人之口。而红楼梦比较全面立体,甚至对每个人的命运都有相应的安排。 总之,虽然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读《源氏物语》,但毕竟是第一次读,理解始终较浅,最突出的就是对书中的风俗习惯陌生。但还好书中虽然有很多和歌,但大多平直易懂,我想这也许就是日本当时崇尚白居易诗歌的原因吧,因为白居易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性强,平白易懂。以后有时间,还会再次阅读,毕竟,书是常读常新的。
因为很喜欢红楼梦,听说是日本红楼梦,又是日本古典文学比较出名的,就来看的。 可以说很失望吧。 曹雪芹的红楼梦一开场判词定每个人结局的写法就很厉害,何况其中到处都是暗示细节,其中的人文风俗展示更是让人觉得叹为观止,出场人物那么多,也能个个形象饱满。 反观源氏物语,读来像是在读流水账,整本书都是男子们如何想方设法睡看中的女子,也不管对方是否愿意,身边的人只要觉得合适就各种强行撮合,也不管那人愿不愿意。每个人都要么一言不合伏低哭泣,要么想要出家。皇位也想让就让,情人的女儿是可以养成为妻子的。至于人文风俗啥的,这个价值对我单纯看小说的人来说就没多大价值呀。
终于耐着性子把书从头读到了尾。我还上中学的时候就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源氏物语》的介绍,说是日本最古老的小说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其实它也是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所以我一直想拜读一下。 怎么说呢,这本书成书的时间距离我们一千多年了,作者的许多观念和观点,让我们现在人看来觉得不能认同,比如她的贵族等级观念,她笔下贵族阶层男子厚颜无耻和肆无忌惮的对待女人。女人的无能为力 和痛苦挣扎。诚然站在作者的立场和时代 ,我们不能要求她超脱于时代,她只是一个忠实讲故事的人,在她的笔下,女人的名字就是弱者,女人不论出生高贵还是低贱,最后都沦为男人予取予夺的玩物。那时候的女人真是可怜至极,好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残破不堪的时代。 作者几乎通篇都写满了男欢女爱,贵族阶层的腐朽奢华和浮夸的生活 ,没有什么思想深度,但文笔很优美,诗情画意。那时候的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甚深,从服装用度到绘画诗歌。 丰子恺先生的译文充满诗意,给这古老的小说添了文艺色彩和唐诗的美感。 闲来无事 但看看世界这最早的小说,了解一下日本文化的渊源也挺不错!
读此书,不禁暗暗和红楼对比,却是逊色的。但再想想,《源氏物语》较红楼早800年,就肃然起敬了。 对于《红楼梦》我是大爱的,宝玉,贾琏,贾政各个都是性格鲜明的,黛玉、宝钗、湘云、晴雯、妙玉、可卿、尤三姐、宝玉、秦钟、柳湘莲、琪官,各有各的可爱,书中每一处情节都是恰好,故事的塑造自是《源》所欠缺的。 而《源》同样的以花喻人,却是开创者。 这些花是极重要的线索:既明确,又充满特色,非常有利于理解人物情节。由它们衍伸的女子百态,足够说明紫式部作为一名作家的观察之细致,见地之深刻,以及她这一部作品,构思之严谨,笔法之美妙。对于一部小说,这已经是足够的好处了。(摘自知乎) 比如: 源氏之母,桐壶。「桐」乃泡桐,春日开紫色花朵,但格调并不很高。暗喻其形容完美,却「身份并不十分高贵」。 桐壶死后,源氏之父迎娶藤壶。这位皇后几乎决定了源氏公子一生命运,也算是他爱的最深的一个女人。 「藤」即紫藤,同样的紫色,却是更加优雅、高贵的象征。暗喻其「无论哪一方面,都像极了桐壶殿更衣生前的样子」(也难怪父子俩都爱上她呢),而且「出身高贵」。 紫姬(若紫,紫儿),一开始被比作紫草。与紫藤一样,都是高贵的紫色,暗喻她们的血缘关系和相近的容貌,让源氏「无意间竟在这少女身上找到了自己所刻骨铭心恋慕的人儿的影像」。网上有评论说她「色如花,命如草」,也就是这个原因。 但紫姬长大后,书中却又以另一种花来形容她: 「若以花做譬喻的话,当然应该称作樱花咯,不过,却又较樱花更胜一筹,真个与众不同。」 樱花在当时的日本,算是地位最高,最受欢迎的一种。正如同书中多处对紫姬(紫夫人)的评价:完美绝伦,无可指摘。可是她终究已经不是那个被源氏抱来的少女了,虽然看起来美艳温顺,人见人爱,内心其实已经偏离源氏为她设定的,「紫藤」与「紫草」的轨道。 读着读着就会想到《红楼》,同样的以花写人,同样的大量诗词,同样的儿女情长。 或许《源》的情节不够丰富,故事略显冗长,以及莫名其妙的结局,都不能否认ta的价值,单就书中的植物就有上百种。 本是写给贵族女子打发时间的读物,若拆开来看,就好读多了。 最后我想问:女性为何如此柔弱,我们要如何刚强?脱离男性存在,就不会幸福么?若我们都能管好自己,世界是不是会美好很多。
“这本书中叙述涉及三代,历时七十多年,登场人物有四百四十多名,亦可谓庞大矣。”若能沉入其中,细细读下去,感受书中人物的命运无常、世事沧桑,权利欲望中夹杂着爱与恨,痴与怨。难能可贵的是细腻的文笔,春夏秋冬四时景物细致描写,人物形象及性格的刻画,服饰的描写,大量诗词可见作者文字功底。 “本书作者为当时宫廷一女官紫式部。其人生而颖悟,幼时旁听父亲教长兄读《史记》,反比长兄善于记诵。后曾入宫为皇后讲解白居易诗文。又擅长琴筝,并精通佛典。二十二岁嫁藤原宣孝,生女贤子,亦有文名。宣孝早死。紫式部寡居时作《源氏物语》。日本人尊之为古典文学之泰斗。辞典举例,大都首先引用此书中语。此书确系世界最早之散文长篇小说,成立于一〇〇六年左右,比中国最早之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早出世三百多年,比西洋最早之小说集薄伽丘所著《十日谈》亦早出世三百多年。” 若想要完整顺畅读完这本书,需耐心和能融入作品中的情怀,如果不喜欢勉强读完未必能感受到其美。这本书虽年代久远,但文字的优美是不言而喻的。 书中所言在现如今看来,依然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摘录下来,特此分享! 1.只要心地稳重,思虑周密, 对付万事自有主意,便是好女子了。 2.既已成为夫妻,无论何时,必须互相容忍谅解,这才不失为宿世因缘 3.无论何事,即使心中知道, 还是装作不知的好;即使想讲话, 十句之中还是留着一两句不讲的好。 4.凡人总须以学问为本,再具备大和智慧而见用于世,便是强者。 5.为自己计,为对方计, 都应深思远虑,务求善始善终。 6.无论何种学问,用心钻研起来, 便可知道任何才艺都无止境。能够永不自满,锐意进取,实乃难得之事。 7.责人则明,恕己则昏 8.“谚云:‘老实的人一变心,完全变作另一人。’这句话是真的。” 9.原来言语有一种技法:即使是无甚意思的言语,只要从容不迫、斯文一脉地说出,别人听来自然悦耳;即使是无甚深趣的诗歌,只要吟时声调恰当,余音婉转,首句和末句唱得缠绵悱恻,那么别人虽未深解诗歌的意义,听来自感兴味。 🌸🌸关于人物描写: 1.明石女御容姿与三公主一样优雅,而艳丽之相较多。举止端详,气品高贵,好比盛开的藤花,当夏日群花零落之后,独自在晨光中开颜发艳。 2.明石夫人夹在这些高贵的妇人中, 想必会相形见绌,但事实并不如此。 她的举止态度非常优雅,令人看了觉得自惭。气度之悠闲与容貌之妩媚,不可言喻。身穿柳绿色织锦的无襟服、近似淡绿的礼服,外面拴着轻罗围裙,借以表示谦逊。然而人皆对她怀着好感,绝无轻侮之意。她偏斜地坐在一条青色高丽锦镶边的茵褥上,一手扶着琵琶,另一手以美妙的姿势拿着拨子,其神情之优雅,令人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看到这人,好像闻到五月橘连花带实的折枝的香气。 3.此人的姿色好比盛开的重瓣棣棠花,带着露水,映着夕阳。用春花来比喻,虽然与这季节不符,但总有这样的感想。花的美色有限,有时还交混着不美的花蕊。而人的容颜,其美实在是无物可以比拟的。 5.倘把以前窥见的紫姬比作樱花,玉鬘比作棣棠,那么这小女公子可说是藤花。藤花开在高高的树梢上,临风摇曳的模样,正可比拟这个人的姿态 🌙🌙景物描写: 1.此时月亮出来了,晴空一碧,了无纤云。群雁成行,振翅飞鸣,片刻不离。 2.夕阳西沉,天色冥漠,自成佳趣。四周烟雾弥漫,山阴顿觉幽暗。鸣蜩四起,聒噪不已。墙根抚子盛开,迎风拜舞,袅娜可爱。庭前各种秋花,任意乱开。水声淙淙,凉气逼人;山风呼呼,其音凄厉;松涛万顷,奔腾澎湃。 3.四季风物之中,春天的樱花,秋天的红叶,都可赏心悦目。但冬夜明月照积雪之景,虽无彩色,却反而沁人心肺,令人神游物外。意味之浓厚与情趣之隽永,未有胜于此时者。古人说冬月五味,真乃浅薄之见。便命侍女将帘子卷起。但见月光普照,一白无际。庭前木叶尽脱,萧条满目;溪水冻结不流,池面冰封如镜,景色十分凄艳! 4.二月初十日,天降微雨,庭前红梅盛开,色香美妙无比 5.此时云月朦胧,柔丽可爱,微雨初晴,凉风习习。 6.初七夜的月亮清影幽微,照见池面暮烟笼罩,一片朦胧。枝头绿叶尚未成荫,正是风景岑寂之候。只有开在树干不高而枝丫千姿百态的松树上的藤花异常艳丽。 7.冷露凄风夜,深宫泪满襟。 遥怜荒渚上,小草太孤零。 8.此时暮色沉沉,夜天澄碧。 阶前秋草,焜黄欲萎。四壁虫声, 哀音似诉。满庭红叶,幽艳如锦。 此景真堪入画。右近环顾四周, 觉得自身忽然处此境中,甚是意外。 但见云霞弥漫,一望无际;万木葱茏,如烟如雾。 9.天色已黑。黄昏清幽可爱。梅花洁白无瑕,仿佛正在恋慕去年的残雪,疏影横斜,纷纷乱开。微风拂拂,把梅花之香和帘内飘来的美妙不可言喻的衣香吹成一气,竟可“诱导黄莺早日来” ❄️❄️🌿🌿意境美好的古诗: 1.明知浮世如春雪,怎奈蹉跎岁月迁。 2.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 3.生前诚可恨,死后皆可爱。 4.安知海水千寻底?潮落潮生无定时! 5.想不想时已是想。何不连不想也不想? 6.清光似月君堪羡,世累羁身我独悲。 7.一例红尘都看破,何时全断世间缘? 8.涛声哀似离人泣,疑有风从故国来。 9.渐行渐远皆荒渚,从此思君路更遥。 10.雾浓深锁云中雁,底事鸣声似我愁 11.菊花变作层云紫,遥望青天仰景星 12.阅世经风雨,看花到白头。 年年红叶好,总不及今秋。 13.山风吹木叶,叶上露难留。 我泪更易落,无端簌簌流。 14.谁将衫袖拂?人影已茫茫。 着意怜春晓,梅香似袖香。
“山樱未谢之时,当再前来访晤” 初读《源氏物语》,是在三年前的三月,正是大学二年级,每周二和周四清晨的日本文化史课上。紫金港的三月繁花似锦,我坐在窗边,清晨和煦的阳光和风一起,送进来夹杂着花香的清新空气,大团大团的樱花如雪似云,窈窕的花影摇曳在西教富有特色的红色砖墙上。楼与楼之间的廊道设置着精美的枯山水,每逢经过,花瓣便纷纷扬扬落下,轻轻软软地铺在细碎的白沙和石子上。温柔开明的老师道,春光烂漫,你们可外出游赏,无需局限在我的课堂。 当时大约读到了五分之一的位置,因感内容繁琐,便去观看了天海祐希演绎的《千年之恋之源氏物语》作为替代,将书放下了。 今年二月底三月初,开始阅读《失乐园》。久木与凛子于四月第二周的赏樱假期至伊豆旅行,盛开的樱花从星月皆无的夜空翩然落下,落在寂无声息的池面,凛子追逐花瓣的姿态显得妖冶,连雪白柔润的肌肤都染上了樱花的颜色。 那轻灵而曼妙的忧伤让我想要去重溯物哀美学的起源,于是,时隔整整三年,我再次打开了《源氏物语》,从头读起。 此刻身处远离繁华的海滨小镇,日夜伴着潮湿的海风,有时也在心中生出公子流落须磨时的寥落之感。 但是,君可留意,四月的春日夜晚,是多么静谧与美丽啊。 曾映照公子小姐们优美容姿的月亮,如今依旧播撒着清辉,朝着这茫茫然的人世。但那比月色更清丽的面影与愁态,那如月光织成的丝线般细密的倾慕与悲戚,那于无数个孤衾独寝、不能成眠的夜晚里在盈盈泪水中低吟唇齿的心上人的名字,以及那曾执笔写下这一切故事的才情女子,都已消融在这月光里,无迹可寻了。 “小姐可回里面去了,看月亮是不祥的。” 一想到荣枯有数,此身也不能长存,便感到这岑寂月色中的哀愁也愈加深重了。 樱花在我们休息和沉溺的夜里也持续地飘落着。在如此周转着不知怜惜、不知停息的时间里,生命真是如同露水般短暂啊。下次你路过,人间可有我? 仿佛一切都是幻影。 难道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彷徨里空送青春岁月吗? 想要触碰的人并非没有,但一旦想到今宵的一切灿烂都必将流逝,便将还未伸出的手缩回了。 不可结缘,徒增寂寞。 “月亮出来了。你且走出来些,目送我出门吧。” 成为那个目送着对方离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那么,还请你看着我先转身吧。 山樱未谢之时,若此身未灭,当再前来访晤。 2024年4月18/19日
《源氏物语》2020.08.02 花了4个月时间,我才将《源氏物语》读完,读完书的那一刻,我有长吁一口气的暗喜。喜的是我终于可以阅读别的书了,我向来不习惯同时阅读几本书,因为我觉得这样会影响我看某本书的感受和理解。《源氏物语》读的如此拖拉,既有我自己工作忙静不下心来加上懒惰的因素,也有这本日本文学作品本身的一些我不太适应和不吸引我的因素,主要就是书里人物的男女关系太乱了,这乱是既淫乱也混乱,颠覆三观毋庸置疑。就连梁文道在他的读书节目《看理想》中讲到《源氏物语》这一期时,也说到这是本淫乱的书。正因为读的慢,这本书的好多情节内容都留下印象了,并不像某些读过便忘的小说。因此试着写一下自己对于此书的一点理解,也许是相当片面和肤浅的,毕竟只读过一遍,而且是第一次读日本古典文学。 《源氏物语》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大约成书于1000年,换句话说,这本书是一千多年前写下的。小说作者是紫式部,日本平安时代的一位女性,可紫式部并非她的真实姓名,紫是以书中女主人公的名字给她冠姓,式部是她父亲的官名。这本书在日本有着极高的文学地位,日本人对它推崇备至,但影响如此深远的一部书,其作者竟不知道是谁,令人叹息。后世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作为日本古典文学名著,这本书被誉为日本《红楼梦》,但实际上它的成书年代比我国的《红楼梦》要早七百余年。许多人会将此书跟《红楼梦》做比较,非要争个孰优孰劣。但我太愿意将这两本书相提并论,成书年代不同,作者身份不同。综合来看,两本书都是讲述贵族奢靡腐化生活,都蕴含浓浓的佛教思想,都有男权对女性的压迫,也有女性觉醒而反抗,男主人公都是丰神俊貌美男子,都是终日在女子间流连的多情胚子,都是人物众多而个性各异,等等,但两本书不同的方面也不少。 《源氏物语》,顾名思义,讲述的是源氏这个人物的故事,日本的“物语”一词可理解为故事、话本。 源氏是一位被贬为臣籍的皇子。他不仅有着盖世无双的美貌,还非常有才华,能弹琴,善舞蹈,会书画,可治国,个性非常复杂。最要命的是,他耽于色情,荒淫无度,有无数情人,可偏偏他情商也高,能周旋在众女人中左右逢源,对每个女人也尽心付出照顾到底,因此真正怨恨他的女人不多。最看不过眼的是,只要是他偶然听到或瞥到的女子,一旦他色心起,他就不管这些女性是否已婚嫁,也不管这些女性是老或幼,总之他本性是见色起意,不达目的不罢休。而更过分的是,他对素未交往的女子,为了求爱,信口开河地发表各种爱的宣言,总能给自己的好色行为捏造各种缘由,比如所谓的宿世深缘,努力塑造自己的情痴情种形象。可怜的女子们,一个接一个,被源氏哄骗到手,这既是那时的女子地位低下没太多反抗能力,也因为源氏实在攻势太强。当与胧月夜的偷情行为败露后,源氏得到了惩罚,他被流放须磨三年,在这远离京都的荒凉之地,源氏依然不甘寂寞,得到了明石夫人。这位明石夫人是书中众多女子中,难得的一位拎得清想得透彻的女性,她深知出身卑微,配不上高贵的源氏,所以一直韬晦谨慎。流放获赦准许返京的源氏,好色心有所收敛,似乎更在乎家庭了,而这家庭其实是同时住着源氏的好多位夫人。经过流放后的源氏,他的思想确是有了一些转变,胡作非为的事少了,处事更加稳重。在众多女人之中,源氏最钟情的当属紫夫人,紫夫人从十岁起就被源氏强抢回家中抚养教导,长大后成为源氏第二位正夫人,因为第一位正夫人葵姬被六条妃子生灵作祟而死。我个人看来,紫夫人之死是很突然的。对于源氏的作为,紫夫人虽表面不露声色,但内心是有怨气的,最终抑郁成疾。虽然她生病了,时好时坏,但我觉得她不会就那样病死的,毕竟她还一直有出家的念想。我想,紫夫人最遗憾的也许是她终生未育,她那么喜欢孩子,由她抚养长大的明石皇后多么优秀。紫夫人去世后,源氏也终于知道他多么地爱恋紫夫人,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吧。源氏一直怀揣的出家决心此时更强烈了,可是,作者并没有让我们看到源氏的出家,更没有告诉我们源氏如何死去。作者很有心思设计了《云隐》一帖,本帖只有帖目,没有内文,只有空白一页纸。作者不愿交代源氏的死况,只留给读者们无限的遐想,同时也减少了读者们对于源氏之死的悲伤,根据前后文,我们只能知道源氏晚年在嵯峨寺度过了一些岁月。纵观源氏一生,他前半生过得风花雪月恣意色情,他后半生有点浪子回头的意味,我对于源氏这一人物可谓是爱恨交加。 源氏死后,书中最后“宇治十帖”的主要人物变成了他的后代——薰君和匂亲王,这两个人都很好地传承了源氏的劣质——好色多情。薰君稍比匂亲王虚长几岁,但两人也算是同时长大的手足,只是各有特点。薰君天生自带香气,个性隐忍克制冷静,品性有善良的一面,我将薰君比喻为此书中的一股清流。薰君有求佛问道之心,可正是这份道心成为了他面对爱情时犹豫不决的主要障碍。虽比作清流,薰君也并不是完美的,他有道心不坚的时候,他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钟情倾心于大女公子,他也会移情别恋生出许多贪嗔痴念。准确地说,薰君不是源氏的儿子,他是柏木与源氏之妻三公主的私生子,源氏一生偷情无数,晚年却被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对此是相当怨恨的。匂亲王是明石皇后之子,亦即源氏之外孙,这位亲王仿效薰君的香气,特意将衣服薰得非常香,对于有香气的东西异常喜欢。他长得俊美高贵,情话绵绵,但是他品性不好,会抛弃所厌倦了的女人并且送去当侍女,在这一点上,源氏比匂亲王好太多了。当薰君和匂亲王碰到八亲王的三位女公子后,明争暗斗到了白热化,正是这无聊可恨的争斗,使得三位女公子命途多舛。当初薰君出于求道之心来到宇治,因缘际会下爱慕上大女公子,可见这道心并不坚啊。大女公子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她坚守本心,富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反抗勇气,对于薰君的求爱,严词拒绝。后来她为了解脱自己,提出让妹妹代替嫁与薰君,这多少有些自私在里面,也许这也是作者身为女性的局限性吧。当然,薰君也坚守本心,只爱慕大女公子一人,并不接受大女公子的提议。薰君为了解脱自己,干脆玉成匂亲王和二女公子的好事,以求一劳永逸之效。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薰君想的那样发展,大女公子竟一病不起,香消玉殒了,书中最后有交代原来大女公子是被鬼怪索命的。我原以为薰君可以跟大女公子不求你浓我浓,但求同赏春花秋月,共话人世无常,可作者就这样残忍地安排她死去了,真是人世无常啊,到底意难平。大女公子死后,因为实在是难以忘怀,薰君开始了寻觅替身的荒唐事,但可笑、可怜又可恨的是,两个替身都被匂亲王夺去了,正是二女公子和浮舟。失去了大女公子的薰君,我觉得他像傀儡般活在世上,失却了灵魂,虽然见到一些女子会动情,但都是替身罢了,最终的内心归宿仍是大女公子。所以他最后得知浮舟仍活着时,还要去找她。而浮舟,这个人如其名的女子,身世飘零,如孤舟随波逐流般生存于世上,有可怜之处也有可恨之过,她的情感在薰君和匂亲王之间游走,最终她内心的天平倾向了匂亲王,但她又不能彻底离开薰君,这种内心的情感纠葛痛苦让她不堪承受,她决心投江自尽。自杀未遂的她,决心出家,远离俗世尘缘,对于人生的舛途,浮舟只能如此反抗了。这本书结束的很突兀,好似嘎然而止,我们无从得知薰君是否能再见到已出家的浮舟,也不知道浮舟是否青灯黄卷到老,匂亲王有否得知浮舟未死的消息。作者将这些都留给了我们自行想象。 从书中所描述源氏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古代贵族社会的生活,既有权力的斗争,也有男权对女性的压迫,还有贵族上位者对女色的沉迷。日本古代的女性地位低下,甚至没有地位,就连作者的真名也没有留传下来,只知道她本姓藤原。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求得生存,终日被养在深闺,娇娇羞羞的,时刻要防止被男人见到,和男人会晤要隔着帘子、帷屏或者躲在另一个房间,终生见到的男人也许只是父亲丈夫和儿子这三个人,生活得非常局限和悲惨,这样的女性在本书中随处可见。可喜的是,在本书中,仍然有那么几个富有独立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女性,但她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用来反抗男权的做法基本都是出家或死亡,比如浮舟的出家、大女公子之死,既无奈又让人痛心。 虽然这本书是日本文学作品,但在书中常常见到中国文化的影子,比如汉诗、中国的丝织物等等。古代日本常常学习中国文化,透过本书,可以得知紫式部就很推崇白居易的文学作品,在写作此书时多处引用《长恨歌》。除了引用《长恨歌》,还看到直接引用一些日本人写的汉诗。这本书还经常提及人世无常、万物虚无、后世轮回、宿命思想等这些佛学理论,书中多个人物都以向佛修道为终极人生目标。可见当时中国的儒学和佛学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日本。 《源氏物语》如此备受日本人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本书体现了“物哀”。这“物哀”一词,我是通过本书才第一次认识的,可见我的文化视野甚是狭窄,实在惭愧。“物哀”理论是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我们不能将“哀”狭隘地理解为哀伤、悲哀,这个“哀”可以理解为人发出的各种感情,哀的日本语原是个感叹词,可以用在所有情感上。简单的说,“物哀”就是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抒发,是有美感的。那么,《源氏物语》是如何体现“物哀”之美的呢?这是我在思考也很好奇的问题。为此我看了一点相关解读,原来“物哀”是非道德、非伦理的一种纯粹的美意识,以“情”压倒一切,这样理解的话,那就不会再对《源氏物语》一书中各种不顾伦常的无下限毁三观的男欢女爱觉得匪夷所思了,但我仍然对这种“物哀”文化难以接受,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美感,可见我的骨子里深受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影响。对于“物哀”,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的思想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对大自然的感动。但抱歉的是,此刻的我对于“物哀”的理解尚很有限,所以对于《源氏物语》之美感的体验也是有限的。
阅读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浸润其中或达一年有余。几天前我就在想啊,几天之后的今天我应该辉耀出自我更多的热情与之优待。日本古典文学的泰斗之作:女性笔下男性求爱的辗转不得,女性眼中香贵的男性气质。较之我国的红楼一梦,“或雅”、“或柔”、“或放肆”… 世代摩拜,微末俗语,我不敢嚣张僭越。 下文的此类种种是我个人于此阅读后的成长见证。 欣喜之情,难于细述! 我将从四个方面来浅析: 雅:丰子恺老先生的笔译,温韵精雅。何人口中不言诗!长篇佳作,人物众多、关联不易,译者甚劳。自我偶发矫作之感,着实不该。 正:书中有对个人三观于正途规劝的功效。看到弱势群体在受无理责难时你的心理变化。男性对女性直男式的冷落旁观、得不到想毁灭的居高临下的偏见…你都可以跳出自我的肉身,于两我间的对话审视! 趣:三代六个男人的妻妾求偶,微析人性的百转千回。何为好色?何为色情?何为爱情?何为缘分?不受世人讥评!讥评自衬之语,屡出颇多… 幽:日本平安时代女性的被求爱、女性的媚权贵、女性意识里的桎梏牢笼…女性站在了权势沉浮的舞台中心,等级分明。细腻幽深处,思虑有异。 慰亡情、易不惜、遍网撒。 爱情苦,甚苦。 千年来,人性无变。 科学配偶与治国方略有别,仅此而已。 词不达意,闲散乱语,不知所言。 我定会记住这段时日的阅读感动… 喜欢。
终于读完了。 读完来说一句,读一半而写的此书书评,实在是我肤浅了!后半部的人无比之于前半部逐渐有了灵魂。 后半部人物与情节的刻画终于不再是简单的“淑女佳人郎情妾意”了。女子开始排斥男子的追求,并为此做出了努力,结果可能多有失败,但失败亦有灵魂,而其中不乏成功者(八亲王的女大公子,落水后被人救起的浮舟)。此书中描写的古代女子势要依附男子而活,她们独居闺中,若不慎被男子窥见面容甚至裙裾,则被人视为“浪荡”,更别提男子强行深夜留宿了。这种社会氛围下,对于痛失双亲的贵族女子,其生活之艰难可以想见!更别提普通人了! 男子也终于有了薰大将这样“勉可”称之为“君子”的人了,可即使如此,对于不慎窥见的女子裙裾、手书,依然会色欲熏心地猜测女子芳容而色心渐起。对于八亲王的遗女们,以遵守亲王遗言为名,欲强与两位女公子欢好。其心可诛! 其他男子如冷泉帝,匈皇子,源氏,紫黑,柏木等等等等,简直行走的牲口,简直遇到母狗都会四处发情。 本书比红楼早了八百多年,比水浒三国早了三百多年,因此虽被视为日本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作,但不该拿来与中国的四大名著相较高下。从书中可见日本当时糜烂荒淫的贵族生活,以及女性作为男性从属和工具的被压迫地位。然而作者可能并未有抨击或前卫的反封建思想,只是记述与讲述,毕竟本书本就是日本宫廷当时天皇与女眷们的消遣娱乐。书中出现的诗歌虽不能与中国当时的诗歌相较,然而胜在数量,其中亦不乏优秀之作。 小说情节重复实在严重,有些情节可一两句一带而过而不必详述(如转达旨意、转述轶事等),人物若非反复提及名字,很难让人记住,毕竟很多人物个性、情节相似,因此读到后面评论中经常会看到有人问xx是谁来着?xx好熟悉的名字诸如此类,原因在于人物缺少灵魂。若删删减减这些相似之处,恐怕长度要少去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最后,丰子恺先生的翻译文笔让此书增辉不少,而先生非常谦逊地认为没有表达原文的魅力。可如若不是先生文笔精妙,文字功底深厚,并在很多诗句中给出注释,此书对于中文读者的魅力将暗淡不少。 如果不是慕名了解这本世界上第一部上篇小说,不推荐阅读。故事是在乏味。 题外话,读本书从一开始便有很多读者在评论中标注“渣男”等评语,虽然一千多年前的作者写此书时本意却非要批判男权社会,然而整本读下来,女子之困境实在无法让人无视而专心于贵族情感生活的描写。在后半步评注中还时时能看到很多厌女评论。这可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先辈们努力下女性已经能在很多领域有发言权的今天!能看到那种精虫上脑的批注实在令人生理不适,而更加说明男女平权道路之多艰!!!吾辈当自勉!
《源氏物语》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部式,创作时间是11世纪00年代,全书78万字,我阅读时间为34小时34分钟。 前段讲述源氏与紫姬,中间粗略讲述夕雾与三公主,后段讲述薰君与浮舟。 源氏到处留情,可每次留情即深情,不知如何评判对与否,他并没有把女性玩弄,只是每个女性都不完美使他无法钟爱一人。有人把这部小说与《红楼梦》对比,我并未看过,所以无从判定,也有人把源氏比作西门庆,我觉得不可比较,西门庆属小人,他恋慕的女子使用卑鄙手段也要得到。而紫部式源氏本身就是气度翩翩,才貌过人,很多女子仰慕于他,好似被他睡就是求之不得的事情,而他看中的女子也并不强求而是与其谈及感情。但是在那种大环境下女人能拒绝实属不易。 夕雾(源氏与正室葵姬之子)喜爱三公主,并娶她为妻,柏木虽与二公主喜结连理,却心心念念三公主,花言巧语下三公主与他夜夜缠绵并怀孕生下了薰君,夕雾知情并不戳穿,而后柏木因为愧疚郁郁而死。 薰君留情但专情,他把所有的相思与爱都放在八之宫大女公子身上,大女公子也爱慕薰君但总想成全妹妹与他欢喜,而薰君为了能娶大女公子,不惜私下牵线与皇帝宠爱的三皇子与妹妹并秘密结婚。而后大女公子因为担心妹妹,而又路途遥远三皇子并不常来怕抛弃妹妹,使大女公子最终愤愤而终。后遇八之宫的私生女浮舟,相貌酷似大女公子,他想让她替身与她,把她安排在了大女公子之前的去处,后因又被三皇子倾慕,使得浮舟不知如何抉择选择自杀,被救起时出家为尼,结局是薰君找到她,但是她并未相见。 其实人物牵扯居多却是很好理解,花心只是那时环境造就男子为强女子本弱,导致无法懂得拒绝,如果按现在想法评价源氏我觉得不妥,这与新时代男子选择恋爱对象皆相同,总是寻觅那在他心中十全十美之人,导致恋爱与分手轻易提起盖过,也不觉不对。
《源氏物语》【日本】紫式部 著 丰子恺 译 人文 2014 1.有人说《源氏物语》是日本的《红楼梦》,我说也能说成日本的《金瓶梅》:以朝代更替、人生随之起伏、世态冷暖为主线,主人公源氏公子是当朝桐壶皇帝与更衣(二等嫔妃)所生,父皇在位时源氏公子被众星捧月,父皇退位乃至驾崩后,权臣专横,源氏失宠,一落千丈,自行流放,体悟世态炎凉。两年后当朝朱雀帝念及父皇遗命,又召源氏重返京城,后朱雀帝让位,小皇子冷泉帝(名为桐壶帝与藤壶所生,实为源氏公子与藤壶所生)继位。后源氏娶了年轻的三公主,却被柏木大将偷吃,生下了薰君,薰君又与源氏的外孙子——匂皇子争风吃醋,惹出风流韵事,感觉就是孽缘绵绵无绝…… 2. 其中也不乏风流韵事,主人公源氏公子貌似潘安,情如宋玉,才比子建,男人女人都喜欢;桃花运似唐璜,老少远近都沾染,下至十岁紫姬,上到年近六旬的老内侍,远到无名宫女,近到父皇皇后(有点像唐高宗李治与唐太宗后宫武则天的故事)、皇子冷泉帝的女御(第一妃子)、义女、堂姐妹等都能让他着迷、倾情或发生风流韵事。 3.不服高人有罪!“大家就是大家,高人实乃高人”——丰子恺的翻译,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加之亦古亦白的文体和如诗如乐的行文韵律,词意精准唯美,语境悠远隽永,读来朗朗上口,丝毫没有“翻译”之迹,感觉就是中国民国时期文人的文风!这是我读过的除了《桃花扇》《西厢记》等四大名剧外,最使我陶醉的文笔! 4.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才发现以前读的不少译文就是狗屎一坨! 5.书中人物的吟诗和答诗句句有典,美妙绝伦,多出自《古今和歌集》,白居易等中国大诗人名诗名句也屡见文中。
作者在书中表白:“作者女流之辈,不敢侈谈天下大事。”所以作品对政治斗争的反映,多采用侧写的手法,少有具体深入的描写,然而,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出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权力之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主人公的荣辱沉浮都与之密不可分。总之,《源氏物语》隐蔽式地折射了这个阶级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堪称为一幅历史画卷。
紫式部《源氏物语》 多年前睿文即通读了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译者为丰子恺,但其书前无序,后无跋,排版错乱,读来不能尽得其妙。故今重读,阙遗补漏,消弭罅隙。 《源氏物语》成书于1006年间(此时正值中国大宋景德年间,亦即宋真宗赵恒。),是世界上最早的散文体长篇写实小说,日本人尊之为古典文学宝典,对日本文学的后世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源氏物语》叙述了一位梦幻般的俊美男子“源氏”的一生,表现出日本平安时代宫廷生活的人情百态,为平安盛世的贵族生活留下翔实而丰富的历史典藏,虽非正史,但紫式部因熟读司马迁《史记》而因袭着墨,自然有斤斧遗痕,故此,在一部百万字的巨著中,如若摒弃作者的身份认同,倒觉得读者在阅读一部大部头的华夏文籍,仅涉及“中国”就有62处,中国产,中国式,中国猫,中国香,中国绸,中国丝,中国绢,中国锦,中国绫,中国纸,中国船等,引用白居易的诗就多达12处,可见,自遣唐使西渡,如过江之鲫,直到公元十一世纪,往来不绝。中国文化影响之深远于此可见一斑。 《源氏物语》的译者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石门镇人。画家、文学家、翻译家、艺术家、音乐教育家,因师从于李叔同,故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音乐方面的造诣与启功,汪曾琪先生齐名,因东渡求学,深得日本“浮世绘”之要旨,归来便以市井入画,世俗画之滥觞皆源于此,是一位在诸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主要著作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艺术趣味》《率真集》;译作有《源氏物语》、屠格涅夫的《初恋》和《猎人笔记》等。 在该部作品的后记中,丰子恺先生曾言:“关于此书之注释本,在日本甚多,主要者可举六种:藤原定家《源氏物语注释》、四辻善成《河海抄》、一条兼良《花鸟余情》、三条西公条《细流抄》、中院通胜《岷江入楚》、北村季吟《湖月抄》。现代日语译本亦甚多,主要者为谷崎润一郎译本、与谢野晶子译本、佐成谦太郎对译本。今此中文译本乃参考各家译注而成。原本文字古雅简朴,有似我国《论语》《檀弓》,因此不宜全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今试用此种笔调译出,恨未能表达原文之风格也。”先生言之凿凿,令人笃信不疑,但如睿文这般愚钝之人尚且明白,先生如此大费周章的“二度创作”,已是令人拍案,自然会联想到裴松之注《三国志》,汇百家之长,以成其大。 “且说源氏公子走进他所指望的邸内,果然不出所料:人影寥寥,庭阶寂寂,这光景教人看了十分可怜。他先去访问丽景殿女御,和她谈谈当年种种旧事,不觉夜色已阑。二十日的缺月升入空中,庭前高大的树木暗影沉沉,附近的橘子树飘送可爱的香气来。女御虽然上了年纪,但仪态端庄,容貌昳丽。虽然不复有桐壶院的宠幸,其人还是亲切可爱。源氏公子回思往事,当年情状历历在目,不禁流下泪来。此时杜鹃又叫起来,大约就是适才篱垣边的那只鸟吧,鸣声全然相同。此鸟逐人而来,源氏公子觉得极有风趣,便低声吟诵古歌:“候鸟也知人忆昔,啼时故作昔年声。”又吟诗道:“杜鹃也爱芬芳树,飞向橘花散处来。此时杜鹃又叫起来,大约就是适才篱垣边的那只鸟吧,鸣声全然相同。此鸟逐人而来,源氏公子觉得极有风趣,便低声吟诵古歌:“候鸟也知人忆昔,啼时故作昔年声。”思念往昔,不胜愁叹。只有访晤故人,方得安慰寸心。惟旧恨虽消,而新愁又生。趋炎附势,乃世之常态。因此可共话往昔之人,寥若晨星。何况冷冷清清,无可消遣,怎生是好?”女御听了这番话,深感世变无常,人生多苦,那沉思冥想的神色异常悲哀。大约是人品优越之故吧,样子特别可怜。女御吟道:“荒园寂寂无人到,檐外橘花引客来。”回答的只此两句诗。源氏公子将她和别人比较一下,觉得此人毕竟特别高超。辞别女御之后,装作顺便的样子,走到花散里所居的西厅前,向室内张望一下。花散里久不见源氏公子,相见之后,加之他的美貌盖世无双,便把过去的怨恨尽行忘却。源氏公子照例情深意密地和她谈此说彼,想来不是口是心非的话吧。 凡是源氏公子所交往的女子,不仅花散里一人,都不是寻常之人,都有独得的优点。因此相见之下,两情融洽,男女双方互相怜爱不尽。固然也有为了公子久疏问候而伤心变节的女子,但公子认为此亦人世之常情。刚才中川途中篱内的那个女子,便是因此而变节的一例。” 这是一段极为典型化的散文体,语言古雅、清丽,意趣动人,于字里行间便可翩然入境,盘桓其间,多于忘我。之所以日本文坛的后来者把此书奉为圭臬,仔细读来,便觉文脉一系,常有溯源。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常有法古之妙笔,并非“空中楼阁”。 大汉奸胡兰成所著《今生今世》的著述,是《源氏物语》的极好翻版,看似妙笔天成,实则欺世盗名。可见,阅历与医生临床一般无二,光怪陆离的表象下,总能见腠理而识膏肓。 另外,书中所列“唐装”、“蹴鞠”,倏忽间眼前一亮,唐装尚好,和服早已演绎了今日的古风,而蹴鞠则兴于大宋之宫廷,盛于镰仓幕府之阙下,何以两国都于此无缘?岂非咄咄怪事?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是源氏公子和与文中众多女子的写照。 《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上半部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下半部描写了源氏儿孙后代的爱情故事。 源氏貌美惊人,才华横溢,为人稳重谨慎。其生母是出身低微的桐壶更衣,独得桐壶帝的宠爱。诞下源氏后不久逝世,桐壶皇帝对源氏亦宠爱有加。后来,桐壶皇帝又娶了酷似桐壶更衣的女御藤壶。源氏12岁行冠礼之后,娶当权的左大臣之女葵姬为妻,但葵姬与源氏关系并不和睦。缺乏母爱的源氏逐渐爱上了这位后母藤壶,并乱伦生下一子即后来的冷泉帝(长相酷似光源氏)。爱而不得是光源氏爱情的第一个悲剧。藤壶皇后也是诚惶诚恐,后出家以此赎罪。苦恼又多情的源氏无奈继续寻花问柳以填补内心的孤寂。 一般女子都是无法抵御温柔又貌美的源氏。然也有几位故作清高的女子会拒绝源氏。如冷酷无情的空蝉让源氏多次扑空,源氏多番挣扎后只能作罢,然每次遇到无情之人恐怕他都会想起空蝉吧。这位空蝉实际也是难以抵抗源氏的,只是自己是有夫之妇,恐世人非议,不得不表现为无情的样子拒绝源氏。 随之源氏又邂逅了花散里、末摘花、夕颜等众女子。温柔善解人意的夕颜让源氏爱慕不已,然夕颜突然的暴亡让源氏伤心不已并因此大病一场。 病愈进香时源氏遇到一个女孩,她酷似自己日思夜想而不得相见的藤壶,得知她是藤壶女御的侄女,兵部卿亲王私生女紫姬,源氏就想方设法争取了这孩子的抚养权,并悉心调教,把她打造成心中完美的女子形象。后来紫姬确也生得亭亭玉立,源氏对她越发爱慕了。多年的恩爱,紫姬几乎就成为了源氏的正妻。应该算是最幸福的女子了。好想说,好一个萝莉养成记。尽管有这样一个可人儿,源氏天性的多情不会止步于此。 源氏正妻蔡姬诞下一子,名唤夕雾。而蔡姬也从此香消玉殒。 源氏后来在被流放遇到了明石姬。她虽出身卑微,然仪表不凡,琵琶技艺当世独一无二,为排遣寂寞,源氏公子与明石道人的女儿明石姬结合,后生一女,被选入宫中做了皇后,源氏对她们还算是照顾有加(这对母女命运还是不错的) 源氏近40岁时,朱雀院出家为僧,源氏奉旨将朱雀帝之女三公主娶为正妻。紫姬终因心力交瘁,病卧在床。早已觊觎三公主美貌的内大臣(最初的头中将)之子柏木多次私会三公主,柏木的一封情书被源氏发现。柏木惧悔交加,一病不起,英年夭折。三公主生下容貌与柏木毫无二致的私生子薰后,因不堪心理折磨落发为尼。源氏虽也生气,但还是感慨自己曾经做的乱伦之事如今算是遭到报应了吧。看见熏君极其可爱,且相貌不凡,终于放下了一切并好好将他抚养成人,不得不令人佩服源氏的宽宏大量。 所以,尽管源氏多情,他的优点实在太多了,也是一位非常有情趣的人,所以实在讨厌不起来吧。 源氏之后的故事还是有点长。。。但我只喜欢看源氏的故事。文笔还是很美的,总体值得品读。
“生前诚可恨,死后皆可爱。”
《源氏物语》这本书读了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总得来说收获颇丰。书中人物众多,且个性鲜明,涉及的平安时期的风俗也很多,另外还有许多日本的和歌与中国的唐诗。读完后,对认知有了很大的开拓。但由于是日本平安时期的小说,说实话,里面的价值观和社会风俗与当代价值观格格不入,读起来难以理解。但还是耐着性子读完了,个人理解主要有一下六个方面。 首先是客观来看有三个比较感兴趣的方面:物哀,病态美,佛缘因果。 1.物哀。 日本三大美学理念:物哀,幽玄,侘寂。其中物哀最为人所熟知。读这本书,个人对物哀的理解就是,对美好事物的感叹,它有时候并不只是表现为单纯哀伤,而是面对某一珍贵事物时对自身生命短暂,万物终将消亡的感叹。比如桐壶皇后去世后,以及其他爱人离去是,源氏总会想到人世虚无,欲皈依佛门。另外,书中最能表现物哀的我认为还是景物描写。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人物感情最好的代表。其次,书中多处景致描写总会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让人悲叹人世。比如:刚开始对源氏外婆住处(也就是其母桐壶更衣的住处)的描写,荒草丛生,凄凉无比。由于是第一次读,只记得几句:其时凉月西沉,夜天如水;寒风掠面,顿感凄凉;草虫乱鸣,催人堕泪。 2.病态美 不仅仅是日本平安时期,好像古人都对病态美有一种特殊的执着。比如:春秋末期的西施,红楼的林妹妹,都是带有一种柔弱的病态美人。而《源氏物语》中有多处女角色生病后,源氏觉得格外可爱。印象最深的就是源氏与三公主结婚后,连续三天留宿三公主处,紫姬第一次感到了长夜难眠。原文是这么说的:紫姬多年以来不曾尝过独眠滋味,如今虽然竭力忍受,还是不胜孤寂之感;那茫然若失的神情,非常可怜而又美丽。反正再读这本书是,看到最多的形容词便是非常可怜可爱。 3.佛缘。 在文中,我发现佛教占有重大的比例。基本上在那个时期干啥都不开僧尼,而且上至皇上皇后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信佛。比如:皇后每年八月都会讲经(好像是《法华经》),而且生病了也会请高僧来念经祈祷,药倒是成了辅助了。另外,文中人物的名字也富有禅意。比如:空蝉,夕颜,浮舟等。个人觉得,日本平安时期之所以如此信佛,深层原因可能是自身民族心理:物哀,认为人生虚无,今生受苦,来世定能享福。另外还有可能是统治者的政治策略,借以来精神镇压平民,给贵族的罪恶打掩护。另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就是:如果一个女子无缘无故被侵犯了,或是被男子纠缠,那么当时的人就会说这是“宿世姻缘” 而该女子也大多会相信,可能这样想能自我麻痹吧。 另外,从大的故事线来看,整本书就是一个因果关系。前半源氏小时候喪母,缺少母爱,而对桐壶皇后纠缠不清,即使是后来独宠的紫姬也不过是桐壶皇后的替身罢了。(当然,这种想法有点弗洛伊德话了)但,小时少母爱,长大“恋母”这不正是因果吗?另外还有一个大因果。源氏的过分完美化以及最后的万事皆空,人世皆虚无。因为:完美,果为:虚幻。理想化的完美本就是虚幻,无非是人心中的寄托罢了。这也是紫式部如此结尾的原因吧:他左思右想,不禁猜测:自己从前曾经把她藏匿在宇治山庄中,现在或许另有男子模仿了他,把她藏匿在这小野草庵中吧?人心变化万千,浮世景色也亦流转不停。有因必有果,有人的地方也必有故事。 另外三个方面是从今人视角来看的,主要有女性崛起,贵族走向衰败,与《红楼梦》的比较。 1.女性崛起 书中的女性命运大多为悲惨的,就算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紫姬以今人视角来看依旧悲惨。虽然紫姬受源氏宠爱,但终究还是要与其他女性共侍一夫,即使源氏再宠爱她,也不能做到夜夜相伴。在我看来源氏对紫姬的爱或许有真心,但更多的还是占有。比如:晚年,紫姬想要出家,源氏硬是不肯,最终紫姬郁郁而终。虽然,紫姬在当时看来,完美无缺,为人处世,仪态方面无可挑剔,性格也端庄完美。但由于当时社会背景及时代的局限性,她的一切都源于男主源氏,她虽老是因为源氏的多情而生气,但最终还是选择原谅包容他。可以说紫姬已经做到了当时时代的最好,甚至略微领先于时代,但用今人视角去看,难免有点过于附庸源氏。另外,还有许多女性对源氏的轻薄感到不适,但大多因为身份原因,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认为这样做有误。比如:空蝉,为了保住自己的贞洁而出家,在现在看来具有女性反抗暴力的进步性。但仔细想来,空蝉之所以拒绝源氏,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已经嫁人,碍于身份,不能从了源氏,但心中还是有源氏的。丝毫没有觉得源氏这种做法本就不对。(自己已有葵姬,还到处沾花惹草)而她出家也只是逃避,但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在那个时代,除了这样,别无他法。总之,书中,对源氏抱有厌恶的女子,多少都具有进步性,只是因为时代的局限,而限制了他们的脚步。因此,紫式部竭力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源氏,希望能挽救当时女子的悲剧。因为当时的男尊女卑,女子的幸福只能寄托于丈夫的贤良上。 2.贵族政治走向衰败 这个也是站在我们的角度上来看的,书中将平安时期成为末世,我认为有以下原因:首先,社会风气上以男子风流才是正道,老实人反而令人担心。比如:刚开始桐壶帝认为源氏是个老实人,为人敦厚诚实,觉得他这样不行,替他担忧。但纵观全书,源氏没干过几件正事。 其次,世人皆以门第尊卑看人,封建等级观念太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明石道人嫁女,因为自己身份卑微,对源氏百般谄媚,后来源氏答应了,却又担心自己的女儿到了京城,会因身份被嘲笑。另外,还有“雨夜评论”,给女子排行。后来,我特地去查了一下,平安时期的政治,任人唯亲,按血统论地位。但凡女子嫁入皇室,整族光荣,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难怪书中但有地位的家族都希望女儿入宫。 最后一个原因,是从书中感觉到的,更像是一种现象。一代不如一代。源氏堪称容貌与才华天下无双,而其子夕雾略逊。源氏的小舅子家也是如此。但个人感觉,之所以一代不如一代,与近亲结婚有一定的关系。 3.与红楼对比 《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粗略比较一下是挺像的。都讲了,一个男子和一群女子的日常,且结局都是万事成空,虚无缥缈。但细品一下,不同之处很多。(由于个人学识有限,只能简单说说自身感受)首先,语言方面:我自己更喜欢《红楼梦》,源氏物语在用词上虽然有一种幽森美,但词语相比于《红楼梦》来说较为匮乏。就拿人物描写与日常生活场景来说,红楼梦更为细致繁琐,意味深长。比如:林妹妹进贾府的察言观色,还有对每人的衣着描写。其次,在立意上,红楼梦更为深远。就单拿思想来说,源氏物语以佛家思想为主,而红楼梦三家均有涉猎。 最后,就是对于人物的塑造上。源氏物语,大多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比如:描写源氏的美貌,总借他人之口。而红楼梦比较全面立体,甚至对每个人的命运都有相应的安排。 总之,虽然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读《源氏物语》,但毕竟是第一次读,理解始终较浅,最突出的就是对书中的风俗习惯陌生。但还好书中虽然有很多和歌,但大多平直易懂,我想这也许就是日本当时崇尚白居易诗歌的原因吧,因为白居易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性强,平白易懂。以后有时间,还会再次阅读,毕竟,书是常读常新的。
因为很喜欢红楼梦,听说是日本红楼梦,又是日本古典文学比较出名的,就来看的。 可以说很失望吧。 曹雪芹的红楼梦一开场判词定每个人结局的写法就很厉害,何况其中到处都是暗示细节,其中的人文风俗展示更是让人觉得叹为观止,出场人物那么多,也能个个形象饱满。 反观源氏物语,读来像是在读流水账,整本书都是男子们如何想方设法睡看中的女子,也不管对方是否愿意,身边的人只要觉得合适就各种强行撮合,也不管那人愿不愿意。每个人都要么一言不合伏低哭泣,要么想要出家。皇位也想让就让,情人的女儿是可以养成为妻子的。至于人文风俗啥的,这个价值对我单纯看小说的人来说就没多大价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