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
近思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屈原《天问》 一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西方哲学史。情节方面,这本书有两条线,一条是哲学发展和哲学精神的系统介绍,小说贯通了自古希腊至康德,从祁克果至弗洛伊德的哲学思想;另外一条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作为小说情节中出现的一本书中的虚构人物——如何获得自由的过程。   追随着苏菲的脚步,一个全新而美妙的哲学世界呈现在我面前。我认识了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识了坚持理性主义的笛卡尔、斯宾诺莎,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休谟、柏克莱,德国古典哲学大师康德、黑格尔。 二  所有这些哲学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休谟和康德。   不同于坚信理性与存在之间有所关联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笛卡尔,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认为人的观念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单一观念组成,只不过这些单一的观念和知觉像是电影的“帧”一样快速、连续连接且不断移动,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心灵剧场”,但是这种单一观念组成的复合观念往往站不住脚,由这种复合的、连续的观念形成的一个所谓的不变的自我事实上并不存在。休谟的理论和两千五百年前佛陀的理论不谋而合,佛陀也提出“今日的我已非昨日的的我”,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   根据休谟的理论,他不仅拒绝物质实体的概念,拒绝精神实体的概念,指出了因果律和归纳法不可靠,而他所怀疑的精神实体就包括上帝的概念。   休谟以一已之力,切断了信仰与知识的关系。 三  另一位印象深刻的哲学家是康德。   康德宣称,不仅我们的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事物也会顺应我们心灵,这样的看法和之前的哲学观念截然不同。如果把我们的心灵比做太阳,把事物比做地球,八百多年前,天文学中发生过类似的一种根本变革:哥白尼宣称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   康德提出了“物自身”,也就是认识之外绝对不可认识之物。我们在“物自身”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在我们追随我们的“实践理性”(离开自然界的必然性而指导人的道德行为的主观思维能力)的时候,我们才有自由意志而言。当我们选择不对别人不好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从事自由的行为。   康德怀疑我们所能理解的事物,我非常赞同他的看法,同时我也怀疑读完《苏菲的世界》,我是否真地读懂了康德。 四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对话录体裁。作为中国最为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论语》也是一部语录。邓晓芒说:“传世久远的《柏拉图对话录》和《论语》,均采用了你来我往、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苏菲的世界》也大量采用对话体裁,有意无意地,《苏菲的世界》通过这种方式对人类的哲学先贤致敬。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圣奥古斯丁说“世界是一本书”,赫拉克利特说“生与死,梦与醒、少与老,是同样的东西”,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沿着这些哲学家标出的路标,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路起来,我看到了一条让人萦回和成长的精神长河,如此曲折蜿蜒却又如此波澜壮阔。最终,我理解了苏菲的想法:“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

freedom

一部关于西方哲学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苏菲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开始思考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个时期的哲学家所思考的根本问题的故事。 随着学习的不断进行,魔镜、少校的小屋、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勃特、现实出现了梦中的金十字架……接踵而至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驱使着苏菲一步步探索下去。 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离奇……原来,苏菲也只是多元小说里虚构的人物,她随后还发现就连另一个“高阶世界”的席德和创造他们的作者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于是,苏菲终于决定安于现状并期待进入虚幻但无限的文学世界。作为文学世界里的人物,她将永远存在。 苏菲的世界里所发生的故事都是虚构的文本,但同时,这个世界虚构的故事又存在于另一个更大的虚构故事之中,即席德的世界。更进一步,作为“苏菲的世界”的读者的席德原来也是不真实的。这就给读者带来了对另一个更加深刻问题的反思,即对现实和虚构的反思,如果前者所有都是虚构之中嵌套着虚构,我们又如何保证自己不是“上帝”(“命运”或者“高阶力量”)之书中“虚构角色”呢?《苏菲的世界》对于思考人类是否客观存在、客观知识是否就是认识世界的最有效权威的方法进行了解构,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一本非常有趣的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说,值得细细品味。

山楂

格物致知,明心见性。 本书以哲学问题启智,引导苏菲及我们探求事物本原,通过对哲学知识的深入探索了解以达到对自我认知及真理的洞见。契合儒家“格物致知”的求知精神以及禅宗“明心见性”的内在察觉。 关于哲学知识点就不在赘述,很多书友已经整理很全面了,这里为了方便对本书的理解,就以一个主旨,两个故事,三种方法,四个思考来总结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个主旨: 《苏菲的世界》一书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故事叙述,引导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深入浅出地认识和理解哲学,激发他们对世界、生命、知识与自我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产生兴趣和思考,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独立人格和人文素养。 ⛵两个故事: 故事一:苏菲的哲学启蒙之旅 以十四岁少女苏菲收到匿名信开始,信中提出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引发她对世界、生命起源、自我身份等基本问题的好奇与探索。随着信件的不断寄来,苏菲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引导下,逐步了解了从古希腊至现代的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从泰勒斯的水是万物之源,到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再到康德的道德法则,苏菲逐渐构建起自己的哲学知识体系,同时也经历了心灵的成长与觉醒。 故事二:苏菲与艾伯特的现实身份揭示 另一个重要情节围绕着苏菲与艾伯特的真实身份展开。在故事接近尾声时,苏菲逐渐发现自己的世界并非现实,而是艾勃特——一位名为艾勃特·诺曼的中年哲学家为了庆祝女儿席德十五岁生日而创作的小说。苏菲、艾伯特、甚至他们的生活环境,都是艾勃特笔下的虚构角色。这一设定揭示了现实与虚构、自我与他者、创造与被创造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在得知真相后,苏菲并未甘于被创作者设定的命运,她与艾伯特一起设法突破小说的界限,最终成功“跃出”书本,进入现实世界,与席德面对面交流。这一转变不仅展现了苏菲的独立意志与勇气,也对传统意义上的创造者与被创造物的关系进行了颠覆,引发了关于自由、自我决定权以及现实与虚构界限的哲学思考。 🚦三种方法: 方法一:故事化教学法 采用了故事化教学法,将深奥的哲学知识融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少女探险故事之中。这种叙事手法使得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我们在跟随苏菲的冒险旅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学说和争论,降低了哲学学习的门槛,增强了阅读体验。 方法二:对话式教学法 书中的哲学教育主要通过苏菲与艾伯特之间的对话实现。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模拟了真实的课堂讨论或哲学研讨会,鼓励读者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中。对话式教学法强调互动与反馈,有助于激发读者的主动思考,提高对哲学问题的理解深度。 方法三:问题导向教学法 全书以一系列哲学问题作为主线,如“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引导读者沿着这些问题的脉络去探索哲学知识。问题导向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学习到具体的哲学知识,更能掌握如何运用哲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个思考: 思考一:关于知识与真理 促使我们思考知识的来源、性质与限度。书中探讨了哲学家们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休谟的经验主义等,以及对真理的不同追求方式。我们在跟随苏菲学习的过程中,会反思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方式,对知识的获取与检验标准形成独立判断。 思考二:关于自我与他人 哲学探讨涉及自我身份、自由意志、道德责任等方面,引导我们反思个体的存在意义、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角色。通过苏菲与艾伯特、席德与艾勃特之间的关系,我们得以审视自我与他人的相互影响,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以及应承担的责任。 思考三:关于现实与虚构 通过设置苏菲与席德、艾伯特与艾勃特的双重叙事结构,探讨了现实与虚构、创造与被创造的界限。这一思考引导我们反思现实世界的建构性、认知的主观性以及艺术创作的价值,对真实与虚幻、存在与表象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 思考四: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全书多次触及生命起源、人生目的、死亡与永恒等主题,引导我们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度探索。哲学家们对生命价值的不同看法,如享乐主义、存在主义、基督教神学等,为我们提供了多元视角,促使我们在思考自身生命意义的同时,也同时进行有益的探索。 最后以祁克果所说:真正重要的真理都是属于个人的,只有这些真理“对于我而言是真的”来结尾。 希望当下的你恰好也在当下的时间读到这本书,恰好也解决了你当下的问题,那么本书对我们而言就是一定的“真理”。

没关系都是神经病啊

这本书看的懵懵懂懂的吧,因为我也是一个在“兔子的皮毛下当安逸的寄生虫”,对很多事物都习以为常了,早已失去了好奇心的人。我认为,这本书是不适合那些内心浮躁的人来读的,读这本书必须用一颗最纯净最朴实的心灵要用一颗孩童般的对世界的好奇心来读它。 从开始到结束,随着北欧作家乔斯坦笔尖的灵动,我化身苏菲,利用她的一双眼睛来观察几千年来西方宏大的哲学进程,从前苏格拉底到希腊三杰,从黑暗时代到文艺复兴,从巴洛克辗转到启蒙时代,自然派对世界构造的深入思考,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各执己见,康德的完美统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再到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进程也从一种理想的抽象王国演化成与世界接轨指导生活的一门学科,苏菲与席德,这两个姐妹到底熟是真实熟是虚假,我们的存在究竟是精神感觉导致的幻想还是纯粹的真实,结尾处的席德与父亲查看小船这一幕终止时,一种莫名的伤感在我心中弥漫开来,苏菲的世界不只是席德的世界,艾伯特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 这是一本很奇妙的书,首先是它的文学性,作者的想像力和创作力很奇妙,苏菲活在书中的书里,这是我刚开始读的时候怎么都没有想到的事情,严肃的哲学教科书我可能是看不下去的,这本算是哲学启蒙书却没有一点枯燥的感觉。恰恰相反,我对这些哲学启蒙产生了很多兴趣,这本书的丰富内容和实在意义就在这些哲学启蒙里,它不是在告诉我什么是真理,而是在引导我去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关于我是谁,生命从何而来,命运是什么,人除了身体以外有没有永恒的灵魂,上帝存不存在等等这些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在这个哲学史的旅程里那么多的哲学家有那么多的思考和结论,我不能说他们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我唯一确定的感觉是我的生命认同的,生命是多么奇妙,人生只有一次,万物为一物,我们是宇宙那轰然一响以后迸溅出的火花,能够思考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当我读到最后一章关于我们看到的星光来自几万年以前,我清楚的知道我以后再看星空的感受将不会和以前一样了,这也是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它唤起了我以前所学的知识,并把它们的脉络加深理清,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有了思考这些问题的开端,我会从我的生命体验里找到我自己的人生哲学。或许当我说“我们都是宇宙间的星尘”的时候,还是会有人说,“你思考这些有什么意义?你还没出过村,怎么谈宇宙?”确实如此,可人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动物,人的肉体如尘埃般渺小,人的思想却可如宇宙般浩瀚。在无边时空中,我能感受到另一个我的存在。道不同不相为谋,我深知,此处一切,并不是我归处。我会一步一步地迈向那另一个我,另一个世界,如此坚定,再无彷徨。(以上纯属吹牛ღ(๑╯︶╰๑ღ))其实最近总是困惑,对自己来说,生命中到底有什么是(最)美好的?看着现在,望着未来,为何看到的更多是灰色?那些欢愉,仿佛只是短暂的停留,悲伤却痛彻心扉。深深厌倦着围城里的一切,却无能为力……看来我弄丢了什么……

我是被我朋友推荐过来读这本书的,这本书对于哲学入门真的非常友好,虽然本身属于奇幻类的书籍,但是书中的哲学知识都是实打实的,同时对书中人物的塑造更是非常成功的。 在看这本书学习一些哲学的过程之中,我们更像是带入情景随后跟着“苏菲”一起成长,去见识哲学的奇妙世界,产生疑惑和解决问题。建立价值观和打破价值观。(含剧透) 书的内容非常简单,就是上校艾伯特给他的女儿席德写了一本书,书中的人物又想脱离上校艾伯特的思想,想来到真实的世界(最后确实成功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千层饼概念”,毕竟上校艾伯特和席德不也一样是作者笔下生动的人物吗? 当苏菲和艾伯特逃出上校艾伯特的思想时,却又无法证实苏菲和艾伯特的存在,那他们到底存在不存在呢?当绕入这个迷题的时候我想到了“车库的火龙”。 “萨根构想了一个著名的龙喻: 我(萨根)现在宣布:在我的车库里有一条喷火的龙。你说,那打开车库给我们瞧瞧吧!——非常遗憾,这条龙是隐形的,这条龙只有我能看到。你建议在地上撒上面粉看看有没有爪印。——好主意,但龙是浮在半空中。你说:让我们用红外探测器来测试一下喷火的温度吧。——嘿嘿,我这条龙喷出来的火是无形的,当然没有温度。你还不死心,要往车库里面喷漆,它身上肯定能沾上油漆。——妙极了,但我这条龙是非物质的,不粘油漆。现在,卡尔•萨根问道:说一条看不见的、无实体的、浮在空中的、喷着没有热度的火的龙,与根本没有龙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这并不是一个玩笑,它说的是,如果不讲究证据,如果证据不能证伪,这将多么荒谬?” 所以无论苏菲和艾伯特还是席德和上校艾伯特,都无所谓存在不存在啦。不如把重心放在更为重要的哲学内容之中吧。 书的开始是从最宏观的形而上学本质问题开始的,比如“世界是怎么来的?”“你是谁?”等等一些典型形而上学不被经验感知的问题。 随后历史上每一个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家们的观点和思想,在谈论这些哲学的过程之中,苏菲逐渐与席德的身影越来越多交错。并在谈论的过程之中准备苏菲的生日宴会,“哲学宴会”。 在苏菲生日来临时学完了基本哲学内容,苏菲也在生日那天的哲学宴会里逃到了“真实的世界”,逃出了上校艾伯特的思想。 并且苏菲和艾伯特看到了席德和上校艾伯特。 书中的哲学内容添加使我们读者一直以为是真实的感觉,但当逐渐出现许许多多离奇的事件的时候,才发觉本书的荒谬性。 这本书看待事物角度上我感觉是非常新颖的,也可以算是一种突破,而且隐隐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中的人物本身就代表了一些“存在主义”。所以也算是哲学的内容之一。 书中情节之中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苏菲的生日,那一场“哲学宴会”,宴会里发生的匪夷所思的荒谬的事情每一件都是我震惊,随后也正是这些发生的事情使苏菲坚定的逃离了上校艾伯特的思想。 那宴会之中暴露了每一个人的荒谬指的是每个人欲望的凸显,和行为举止的怪异,深刻让人怀疑这个行为和世界的“存在”(好吧他们确实不存在)。 看完这本书使我对哲学基础增加了印象,如果你有意愿接触一些哲学,那么看这本书无疑是正确的,同时也是收获巨大的。

东方岷

先给自己鼓个掌,14天,29.5个小时终于看完了。是我今年开始接触微信读书以来,耗时最长的一本。 刚开始看时,有种与哲学相比,工作和生活太渺小的感觉,明白自己在成长,但又似乎在脱离现实。随着哲学课程越来越接近近代,飘离的双脚又重新站在了地面上。 西方的哲学史大概就是哲学先出现,神学后出现,神学与哲学相互渗透再分离的过程。看完此书使我对西方哲学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算是我的西方哲学启蒙书。 看到最后有点好奇,在作者写完的那一刻,笔下的人物脱离作者掌控了吗? 之前写过一个短篇,写着写着感觉自己笔下的人物和我最初的设想不大一样,就好像祂们是有思想有血肉的人,在写到中间时我就预感到结局是个悲剧,但我并没有写完悲剧就结束,而是在最后,给主角写了一封信,并告诉她自己是我笔下的人物,接下来有几条路可供选择,选哪一条都可以,或者想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可,并承诺给她自由。不知她自由了吗? 说回本书,全文翻译很流畅,除去一点,就是译者萧宝森老师是台湾人,所以书中有些人名、地名与我们平时常见译法不一样。 因为读过一些北欧神话的小说,也查过相关资料,所以在看北欧神话这部分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以下是一些我自己和网上查到的一些文中译法和我们平时常见译法的区别: p102 索尔-托尔(Thor)北欧神话人物 p105 芙瑞雅-芙蕾雅(Freyja)北欧神话人物 p107 欧丁-奥丁(Odin)北欧神话人物 p107 史莱慕-索列姆(Thrym)北欧神话人物 p108 约腾海-约顿海姆(Jotunheimr)北欧神话地名 p115 芙瑞耶-弗雷(Freyr)北欧神话人物 p115 波尔德-巴德尔(Balder)北欧神话人物 p117 依索比亚-埃塞俄比亚(Ethiopia) 地名 p136 米雷特斯-米利都(Miletus)地名 p137 泰利斯-泰勒斯(Thales)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家 p139 安纳克西曼德-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家 p140 安那西梅尼斯-阿那克西曼尼(Anaximenes)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家 p142 伊利亚-爱利亚 (Elea) 地名 p143 帕梅尼德斯-巴门尼德(Parmenides)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家 p145 赫拉克里特斯-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家 p151 恩培窦可里斯-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家 p160 安纳萨哥拉斯-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家 p163 培洛彭尼索斯-伯罗奔尼撒(Peloponissos)地名 p165 德谟克里特斯-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家 p211 德尔菲-德尔斐(Delphi) 地名 p211 琵西雅-皮提亚(Pythia)希腊神话人物 p213 伊迪帕斯-俄狄浦斯(Oedipus) 希腊悲剧人物 p214 贺若多陀斯-希罗多德(Herodotus)古希腊历史学家 p214 修西底德斯-修昔底德(Thucydides)古希腊历史学家 p216 寇斯岛-科斯岛(Kos)地名 p245 普罗塔格拉斯——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 p278 巴特农神殿-帕特农神庙(Parthenon Temple) 古希腊雅典建筑 p279 雅典的高城-雅典卫城(Acropolis)地名 p280 齐尔克西-薛西斯一世(Xerxes)波斯国王 p283 酒神剧场-狄奥尼索斯剧场(Theatre of Dionysus)雅典卫城的露天剧场 p284 阿里斯多芬-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古希腊作家 p286 贺斯托思-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古希腊神话人物 p313《自辩》-《申辩》柏拉图对话录之申辩篇 p314 阿卡戴慕士-阿卡迪默斯(Akademos)希腊英雄 p350《飨宴》-《会饮》柏拉图对话录之会饮篇 p350 黛娥缇玛-狄奥提玛(Diotima) 苏格拉底同时代女祭司 p483 亚力山卓-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 埃及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p486 安提塞尼斯-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古希腊犬儒学派创立者 p487 戴奥基尼斯-第欧根尼(Diogenēs)古希腊犬儒学派代表人物 p489 季诺-芝诺(Zeno)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哲学家 p492 奥瑞里亚斯-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古罗马皇帝,著作《沉思录》 p493 塞尼卡-塞涅卡(Seneca)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哲学家 p502 普罗汀-普罗提诺(Plotinus)古希腊新柏拉图派哲学家 p558 史特卢森-斯诺里·斯图鲁松(Snorri Sturluson)冰岛历史学家、诗人 p559 戴欧斯-特尤斯(Dyaus)婆罗门教-印度教神祇 p559 朱彼得-朱庇特(Jupiter)罗马神话众神之王 p560 尼欧德-尼奥尔德(Njord)北欧神话人物 p667 圣多玛斯-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神学家 p687 席德佳-圣希尔德加德·冯·宾根(Hildegard von Bingen)中世纪德国神学家、作曲家及作家 p791 伊拉斯莫斯-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 (Desiderius Erasmus)中世纪尼德兰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 p855 卡德隆-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Calderón de la Barca)西班牙剧作家、诗人 p856 侯柏格-路茨维·霍博格(Ludvig Holberg)北欧著名作家 p860 霍布士-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英国政治家、哲学家 p873 柏克莱-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英格兰哲学家、神学家 p994 密尔-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 p1092 葛朗维格-格伦特维(N.F.S.Grundtvig)丹麦作家 p1168 祁克果-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 p1195 龚多塞-马奎斯·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法国数学家和哲学家 p1196 德古日-奥兰普·德古热(法语:Olympe de Gouges)法国近代女权主义和废奴主义者 p1302 巴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德国巴洛克作曲家 p1302 韩德尔-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英籍德国作曲家 p1305 诺瓦里思-诺瓦利斯(Novalis)德国浪漫主义诗人 p1305 柯立芝-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英国男诗人、文评家 p1316 波赫姆-雅各布·伯麦(Jacob Bohme)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哲学家 p1323 赫德-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浪漫主义时期德国哲学家 p1388 波尔-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丹麦核子物理学家 p1600 曼菲斯多弗里斯-梅菲斯特(Mephisto)小说人物·《浮士德》中的魔鬼 p1729 伊欧涅思柯-欧仁·尤内斯库(Eugene Ionesco)罗马尼亚、法国剧作家 p1729 康布罗维奇-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Witold Gombrowicz)波兰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

如梦如幻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的哲学入门书籍,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引领读者走进哲学的神秘殿堂。 它让我明白,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简单的表象,而是充满了无数值得思考的谜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看似遥远,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者乔斯坦·贾德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框架。少女苏菲在某天收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从此开启了她对哲学世界的探索之旅。这种通过书信和故事来传授哲学知识的方式,使得原本枯燥深奥的哲学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苏菲一同思考、一同成长。 书中涵盖了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的众多重要思想家和他们的观点。通过苏菲与哲学导师的对话和讨论,我们得以领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巨匠的智慧之光,也能接触到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近现代哲学家的深刻洞察。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思维的拓展和升华。 《苏菲的世界》不仅仅是在讲述哲学理论,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它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存在,思考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真实还是虚幻,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是自由还是被束缚。这种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度审视,能够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此外,本书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写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将哲学思考融入到一个精彩的故事之中,使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不知不觉地接受哲学的熏陶。 总的来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佳作。它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阅读,无论是对哲学一无所知的初学者,还是已经对哲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哲学的大门,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智慧和探索的奇妙世界。

熱愛

学习哲学也算是从痛苦到平静的一种温和的过渡。我在某一方面最接受萨特的观点,并不代表他就是“对”的。这也是《苏菲的世界》带给我思维方式的一大转变。起初我在阅读哲学史上各家之言的同时,总尝试思考谁的理论是对的,或者最“有道理”的,还想把不同流派的理论结合起来。后来我发现这和“世界是否是虚幻的,是否存在上帝”一样是没有答案的,世间比我想象的更多的事也是类似的情况,这也正符合休谟提出的不可知论。当你已经发现自己只是某个人不清不楚的脑袋里的一个梦般的人物时,依我来看最明智的办法就是保持缄默。可是最后我可以建议年轻人修一门简短的哲学史课程。对于上一代的价值观抱持批判的态度是很重要。就如苏菲哲学老师曾经教苏菲任何事的话,那就是:“要有批判性的思考态度。黑格尔称之为否定的思考。”

一眼万年

“这不是一个读一次就可以的故事。”作者的告诫很真诚。 第二遍读完本书,我仍是懵懵懂懂。闭上眼睛,头脑中闪现的是多位哲学家的名字和一些重要的哲学流派名称,而对其具体理论真的就只有零星的认知。究其原因,一是我阅读时缺乏深入思考,二是没有进行必要的拓展阅读,我的阅读定位也只是粗浅的了解。但必须承认这是一本相当精彩的小说,一本有趣的哲学启蒙书籍。 作者设计了一个故事中的故事,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巧妙的将哲学知识以时间为轴呈现给读者。读完本书,你会知晓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会了解重要的哲学观点,会明白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必然有不同的哲学内容,也会引发你对自身的审视,对人生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活生生的苏菲只是席德的父亲所写的一本书中的人物(书是送给席德的生日礼物)。我们是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还是只活在他人的想像中?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我们这世间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物质都曾同源,都是星尘。正因为人类出现的时间与浩瀚的宇宙相比是如此短暂,不值一提,所以我们有很多的未知,有太多的困惑需要去探寻。“即使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白色的乌鸦,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寻找它。” 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接近生命的奥秘,宇宙的真相。

北方

由于工作原因,我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对哲学的一些发展还真的没有下过苦功夫,我崇拜阳明心学,也一直如此要求自己。大哥说侄女十四岁开始读的这本书,很有意义,大哥是个文化人,一辈子喜欢读书写书。我也有一个女儿,我想在送给女儿读书之前,把准备送出的书先读一遍,这是读这本书的动力。但读到最后,我得承认,我应该在少年的时候看这本书,不过现在看也不晚。我对人生,对世界,对生命的意义有自己的认识,毕竟工作这么多年,受过这么多的教育。但这本书确实能给我们一些改观。书中的内容百度上面都有,不剧透,说一下自己的推荐意见。 一是这本书很取巧。取孩子的巧,里面的很多故事人物都是孩子十四岁前接触的童话故事人物,在写法上也是如此,孩子的想象力,这本书都能体现。取时代的巧。当下我们提倡什么,至少是主流提倡什么,他书中就主动介绍推荐。取大人的巧。将大人对这个年龄孩子的担心也都写了出来,方便孩子理解我们。 二是这本书很完整。整本书脉络很清晰,虽然架构有点散,但散的恰到好处,能够吸引人。介绍的时候,无论是人选上还是哲学理论上都有挑选,不一定能够满足每一个人。比如存在主义他没有介绍克尔凯郭尔,现在哲学也没有谈罗素。但是主流的一个没有落下,能给我们一个大概的体系。 三是这本书趣味性非常强。作者构思非常巧妙,很多元素的设计都很费心思,让我感觉在读小说中学哲学,让我们不再远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认知力,或者说让孩子走向独立思考。 送孩子这本书之前,我们每一个父亲都要读一遍,当好一个艾伯特,这样我们与孩子会一起成长。我相信,我们一起走进故事,一起引发思考,我们与孩子的感情就会更近一步。

如心🐳

----《苏菲的世界》--- 初次阅读历时27小时,353条笔记,今再次回读,阅毕,享之。这是我目前为止看过最厚的一本书。风靡世界的哲学启蒙小说。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艾伯特,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过程,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讲述从苏格拉底哲学至二十世纪的现代哲学。将这些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来,再有就是用多种的表现形式(发问式、探究式、图片式、录像传输式等),立即使文字与事物都变得立体鲜活起来。 人唯有清晰的意识到总有一天,终将死去,才会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的美好。 活着是一种表现形式,无非就是生命的开始和死亡的终结,能够有意识的存在现有的空间之中乃是件幸事,享受生命赋予的幸福时光,体味和感知世界的色彩斑斓。 “人死后要不就是透过某种形式存在,要不就是根本不存在。” 这也是哲学能解释的人的灵魂具有流动性的起因,在多维的空间之间扭转流动。哲学家们对此解释各不相同。 本书主要讲述了十四岁女孩苏菲接连得到的几封奇怪的信件开展。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哲学是什么? 从实现的时空连接到外部世界的书信,从而开启了哲学课程的学习之旅,深入浅出的讲解模式娓娓道来。 哲学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 对于孩子而言,世上的种种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对于大人们则不然,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个世界当成理所当天的存在。孩子的世界充满童真童趣,没有成人世界里繁芜与杂乱,看待问题更加纯粹和简单,对外部世界的求知欲更强,正如以上所说,哲学的产生也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进而可知,推动哲学的发展,也是因为对各个真理的求知和探寻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 将时间光标推至公元前500年,跟着时间的坐标轴看看历代的哲学家都产生了哪些著名的理论。 古希腊哲学家帕梅尼德斯(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80年)认为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没有任何事物是来自于虚无,已经存在的事物也不会消失与无形。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时期并称“希腊三贤”,是二代师生关系。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399年),自学成才,一生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所有的理论都是通过学生柏拉图之口代为传扬。为追求真理最后为判死刑,服毒自尽。 正如他说是的唯有出自内心的意识,才能拥有真正的智慧。 柏拉图(公元前469年至347年),不先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事物就不可能出现在自然界中。我们在现实生活指那个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中那些事物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至322年),指出我们对于自己感官未曾经验果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思。我们所拥有的每一种想法与意念都是透过我们的感官所得而进入我们的意识。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 由此观之,柏拉图更倾向于理性的思考来了解事物,对于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认识。对于感官世界具体事物只能有意见和看法。将所有的存在的现象归为于理智思考所得。而亚里士多德却不这么认为,认为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想法和意念都是透过我们听到和看到的事物进入我们的意识,从而形成具体的感官体验。将捕获所得的各种组织加以整理和分类,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产生色彩斑斓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也将自然分属了层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物都有,这些层级之上的就是人类。他认为人类乃是万物中最为完全的生命。人能够像植物一般生长并吸收养分,具有动物一样能够移动。此外,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气质,就是理性思考的能力。既然如此,犹如我们在大自然阶层的最顶端,宇宙间必然会有一位上帝来推动自然界所有的运作,因此上帝必然是位于大自然层级的最顶端。 万事万物随着时间的变迁,有些来了又走,有些被再次的流转,事物的兴起和衰亡都是一种机缘,每一件事情都显得悲伤而严肃。来世上一遭,或说彼此拥有,或说已经失去一般。一切感觉莫名其妙,或者说又自然而然。 在哲学与科学逐渐脱离教会的神学,使得宗教生活与理性思考之间的关系比较自由,新的科学方法与新的宗教狂热兴起,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十四世纪末)。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进整个时代的变革。罗盘、火器、印刷术的发明,将这个时代的思潮推向了又一高度。 有了罗盘,航海比较容易了,这为后来伟大的探险航程奠定了基础。火器,使得欧洲各个国家的武器装备更精良。同时,印刷术的产生让文化的传播更为快捷和多元化,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加快捷,用新科学的方法来看待科学,而将真理更多的体现在以观察、经验和实践为基础。多种新鲜事物的产生也推动了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他勇敢的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反教会,结果被处以火刑,为捍卫真理而殉葬。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所说:“我们要测量那些可以测量的东西,至于那些无法测量的,也要想办法加以测量,大自然这本书是数学的语言写的。”他所做的比萨斜塔实验,验证不同重量的两个物体,放在同一高度而落地的时间一致,牛顿第一定律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精确的数学推算,用严谨的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来验证真理所在。 牛顿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每一个物体都会坚持它的静止状态或沿着一直线做匀速运动,除非此物受到力迫使它改变原有状态。(提出者伽利略)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两个物体的一对作用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接下来的时间来到了巴洛克时期。 将思绪拉回现实,苏菲又无意间拾得十元钱,恰巧是席得丢的那数额。在多维的时空之间,似乎又验证了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生命是由一长串的巧合组合的,如果那天不期而遇,定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最好的馈赠。 在巴洛克时期戏剧不止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象征。 莎士比亚的在《皆大欢喜》中,他说:“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每个人在一生中打偶扮演者好几种角色。”生命的短暂已逝,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历经的成长也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同一时期,不同的亲疏关系也有不同的身份,在熙来攘往的人群,那怕一个转身回眸,也许又会给自己多一个特别的身份属性。 西班牙作家卡德隆有句台词:“生命是什么,是疯狂。生命是什么?是幻想、是影子、是虚构之物。”似乎又回到了自然派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斯所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不具备具体的形态,在人的意识形态里都只是一个虚幻的事物存在。人死后要不就是透过某种形式存在,要不就是根本不存在。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用“数学方法”来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柏拉图也说过数学与数学的比例要比感官的体验更加确实可靠。 斯宾诺莎指出,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在现实情况中,我们都有野心和欲望,对于求而未得的东西感觉更为强烈。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不快乐来源于不满足于已有的东西,为自己徒增烦恼,没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永远都在攀比和追逐,忘记了停留驻足,欣赏沿途的风景。 康德指出,行为是否合乎德正取决于你是否出自善意而为之,并不取决于你的行为后果。行为的动机是行为的重点,对于他人有所帮助的事,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在克服自己的情况下所的行为。基于责任所做,而且是自由的,遵循自己的意愿。 浪漫主义时期(十八世纪前后) 历史哲学家赫德指出,各个历史纪元各自有其价值,每个国家有其价值,而一个国家也都有其个性和‘灵魂’。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认同其他文化。 …… (此处省略32个字)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我们应该竭尽所能,让自己明白在历史上的根。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唯一方式。 在宇宙的混沌开元之际,大爆炸的力量使得各种物质在宇宙扩张,形成新的新的新球和新的银河系。生命就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宛若尘星。 多维的时间空间里,少校和席得的世界,艾伯特和苏菲的世界,两者并存还相互渗透,后者是前者的虚构世界,前者是后者现实存在,那谁又在虚构、描绘他们的现实世界呢?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他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初柠微侠

用另一种方式看世界 这本书可以称之为“ 哲学启蒙读物 ”,哲学可能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它不会和你讲太多大道理,它也不会告诉你问题的答案,通过看书,自己寻找答案。一个人如何才能突破思想边界,破除认知禁闭,也许哲科思维,可以破除。哲科思维是指不断思考事物背后的本质,用逻辑去拷问,追究和拷问的结果,启发科学的前沿探索。 苏东坡在《题西林壁》诗里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只能有限度地感受到世界的一个侧面,而世界的真实本质只能通过我们的理念来理解。如何进行理解和思考,有没有什么介质可以把它们连成一个巨大的“网”,在“网”里进行“自由”联想。 本书的话题开始围着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而进行展开,一个14岁名叫苏菲的女孩通过一位哲学导师接连不断的神秘信件而走进一个新世界——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探讨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问一些哲学性的问题,如:这世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其背后是否有某种意志或意义?人死后还有生命吗?我们如何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呢?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没有人灌输,苏菲通过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一切都是苏菲自己提问、思考的结果。哲学也许是不需要用现成的答案来教育孩子,通过自己看书思考,孩子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从最早的希腊哲学家有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因为他们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与变化。 泰利斯曾宣称:“万物中皆有神在。” 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 帕梅尼德斯认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 德谟克里特斯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东西就只有原子与虚空。由于只相信物质的东西,因此我们称他为唯物论者。 古典派哲学家: 苏格拉底 “知善者必能行善。”曾经指出,每一个人只要运用自己的常识,都可以了解哲学的真理。 柏拉图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到后来的启蒙、浪漫主义时期以及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研究什么,存在与虚无,也就是感知与被感知。 哲学是世界精神的镜子。所谓哲学问题的定义就是每一个世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地问自己的一些问题。 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 由于种种理由,大多数人都忙于日常生活的琐事,因此彵们对于这世界的好奇心都受到压抑。 我们不能让自己被历史的浪潮冲走,总得有人收拾河岸边留下来的东西。 如果你一直做一些自己深知不对的事,你还会活得很快乐吗? 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内心的某处,有某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这是我们在学会从事这样的思考前都曾经有过的体验。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哲学,在我的理解里,带有些“反抗”、批判、反思。哲学到底思考的是什么?人生?生活?死亡?还是其它? 哲学的意义不在于静观世界的本质,也不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真理,而在于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这种思考满足我们获得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渴望。 苏菲在希腊语在希腊文中,上帝女性化的那一面被称为‘苏菲亚’。‘苏菲亚’或‘苏菲’就是智慧的意思。这本书是启蒙,也是一扇大门开启的钥匙。 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 真实启蒙之于人 如同阳光之于土

枫意留不住

亲爱的苏菲,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 因为在这世界上有太多东西是我们现今的知识所不能解释的,以及太多未被发掘的问题(对这个世界的问题)。总有些人耐不住性子先习惯了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看起来太平常了,一切都是那么平静,似乎问题全部已经解决完了。 也许前人也是这么想的可后来他们发现不是(从伊甸园中走出来了)。他们发现各种事物都有它们的解释及原因。于是有了为万物解惑并发表想法的哲学家。他们最初只是想知道世间天气是否是由神来掌握,可到了后来他们又开始问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就这样一连串的问一连串的答,各种类型的问题越来越多,所涵盖的方面也从自然转到物质和精神以及社会。 这世界上从不缺解答问题的人,而是缺提出问题的人,因为在另一种意义上答案是为问题而生。而新的说法(或者思想及新事物)的诞生总会带起一些议论。 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黑格尔把这个现象称为一种辩证过程。 一次又一次的辩证在历史的长河中撞出火花,形成了现今人类对世界的价值观。 Ps:《苏菲的世界》作为一本哲学启蒙书,拉进了我们对哲学的距离,也让我们对此有了了解。 Ps:《苏菲的世界》的作者真的是很会玩,书中书。

玉兔飞翔

当我合上《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时,仿佛也进入了浩瀚的太空,哲学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以小说的形式,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通过挪威的一名哲学导师,向14岁女孩苏菲不断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按时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苏菲开始思索,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解答哲学问题,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我思故我在!这些简练的哲学语言,深藏奥秘!读后让人回味无穷,又获益匪浅。 读到"我们这个时代,……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这些人生哲理,你会感叹人生不易!另外,二十世纪一个主要的哲学潮流就是"生态哲学"!更有一些崭新的问题要去面对,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破坏这些具体的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概论!也是新时代的一大进步。 读到最后"……我们也是星辰……"!地球只是许多围绕太阳运行的星球之一,想起来真是奇怪,我们居然住在宇宙这样一个小小的星球上,它却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但宇宙也可能到处充满了生命!因为宇宙之大是无法想象的。我们的太阳只是银河里四千亿个星球当中的一个,眺望太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现在的宇宙有多大、多浩瀚!读书方知,最遥远的银河系距我们大约有一百亿光年!有一种观点,宇宙会一直扩张下去,使得各银河系间的距离愈来愈远。 读完了这本书,你我别忘了仰望天空,因为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你去探索!哲学也是如此,读哲学就是读世界!让我们读懂哲学,增添人生智慧。

玫宝宝

Serendipity 这本书是我小学看过的,生日的时候买给自己的礼物之一。故纸堆里又翻出!重来看过。 当初断断续续看过七八年,每次都看的很慢,看出体系,又忘记了内容,每次都是一次新阅读! 寻觅的因果早已在回眸中留恋着。 所有的相遇,都有意义。 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 喝一壶醉花厝。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苏菲的世界》里,发笑的人,可能是上帝,可能是乔斯坦•贾德,可能是艾勃特少校,可能是席德,可能是苏菲,可能是我们。 我们读者,作者,书中人,书中人创造的人,几维世界? 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你的生命是一场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梦。 潜意识里的排兵布阵。 你梦中的人会不会来现实里与你对话? 小说中的人物会不会来到你的身边? 我们存在的世界会不会是先知笔下的消遣? 我们是不是别人笔下虚构的人物? Serendipity. 书里通过苏菲和艾伯特的对话,重点介绍了约20位哲学家的生平和主要观点,都是围绕着人的本质这个命题。 有趣的是,你会不会也活在一本书(或者一个人的意识)里? 像电影《楚门的世界》、《笔下求生》,你如何确定自己现在不是在书中,别人的纪录片,笔下活着,现实做梦呢? 这个世界是不是一个漫长而具体的梦境。“庄生晓梦迷蝴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所有哲学问题的答案,书里用了一个比喻:整个宇宙就像是一只被魔术师表演时从帽子里拉出来的小白兔,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漫长的一场与神对话,也是与自己的对话梳理。 《苏菲的世界》里写道:“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着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生活家,命运由自己书写,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暂时没有数据